• 用户名:
  • 密 码:
  •  
清末实业学堂的四大弊病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17

清朝末年,在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与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清政府创办了我国近代最早的职业教育院校,当时称为“实业学堂”,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近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实业学堂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的发端,为我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科学与技能人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大环境中,实业学堂教育注定要被种种弊病所困扰,难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也严重地限制了实业学堂自身的发展。其弊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陈腐的教育体系和统治环境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背道而驰

当时的清政府无法真正认识是西方国家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仅仅肤浅地归结为“船坚炮利”,认为只要学到其中的几项先进技术,掌握其应用技能,就能够使中国再度富强,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但是,西方国家的应用技能之所以先进,其根源在于基础科学理论的先进;而基础科学理论之所以先进,又完全来自于社会教育体系的先进;而先进的社会教育体系,则来自于社会政治环境的支持与制度的保障。

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教育主流依旧是以科举为主的八股文教育,几乎没有任何正式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学术研究活动。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愚民政策,也决不可能改变自身的政治理念与思想意识形态。而近代的职业教育,必须处于民主、开放、公正、昌明的社会大环境中,才能够获得生命力。这正是我国近代实业学堂教育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清政府虽然开办了实业学堂,其自身的社会政治环境又扼杀了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的发展。

二、社会公众的意识不认可实业学堂教育

自从隋朝正式开设科举考试之后,我国的知识分子都将“仕途经济”作为唯一的出路,皓首穷经于“圣贤书”之中,忽视对实用技能的开发与研究。“重义理,轻技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传统流弊,不但轻视实用技能,而且将实用技能蔑称为“奇技淫巧”。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实业学堂教育必然会成为“应急”的教育,仅仅是为了暂时“师夷长技”,而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的重要意义。

由于当时中国屡次受到外敌入侵,使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产生了盲目排外情绪,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职业教育也持排斥态度,甚至对就读实业学堂的学生冷嘲热讽。鲁迅就曾经在文章中描述过这种现象——在公众眼里,上实业学堂就是“学洋务”,学洋务的人就是“把魂灵卖给鬼子”。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短缺,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

清政府开设的实业学堂,其教育宗旨是“国学为体,西学为用”,自然不会抛弃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成分,甚至将传统教育中“尊孔读经”的部分凌驾于应用技术课程之上。虽然个别实业学堂废除了读经讲学,但大多数实业学堂依旧供奉着孔子的牌位。比如鲁迅当初就读福建船政学堂时,课程安排常常是每周一、三、五物理化学,二、四、六子曰书云。由于教室缺乏,学堂借用寺庙的房间,每月初一、十五还会有和尚去念经、“放焰口”。

通过鲁迅的回忆录,可以看出当时课程设置是何等不合理,教学设施何等短缺。但与物资缺乏相比,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实业学堂的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着严重的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就读实业学堂仅仅是为了获得毕业文凭。尤其是商科与农科教学,学堂仅仅是在书本上为学生讲解商学与农学,学堂难以提供实训基地,学生本人也很难亲自去经商或耕种,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www.lifedu.net/news/zhijiao/)“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理念。

四、官场流弊为实业学堂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与阻碍

清朝末年,官场派系林立,彼此之间为争权夺利而相互勾结或拆台。最初一批实业学堂都是由朝廷高官倡导设立,所以官场派系争斗不可避免地被带进了学堂内部,尤其是一些利益比较丰厚的学科,常常是官僚贵族争夺的对象,大量知识基础较差官僚子弟被安排就读“肥缺”专业,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

比如福建船政学堂,有背景的学生都被安排在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升职希望比较高的枪炮专业,而没有背景的学生只能就读工作条件艰苦、升职缓慢的轮机驾驶专业。特别是一些能够享受到政府补贴的专业,比如军事指挥和海军等专业,更是官僚子弟争夺的对象,但绝的多数官僚子弟入学之后,难以维持学业,甚至出现学了一年英语,却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现象。

通过上述四大弊端分析,可见清朝末年的实业学堂教育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由于是生长在封建统治环境的土壤中,注定只能结出畸形的果实。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