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8000元也难求一名合适的技工!”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地毯大王”李成日自己的招工感受,也是许多珠三角企业面临的难题。(《新华每日电讯》 10月18日)
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就业也是我国当前保民生、促稳定的一件大事。然而,在许多人为了“饭碗”奔波的时候,珠三角的许多企业却因找不到适合的技工而的发“荒”,这究竟是市场真的没有人才、还是就业市场的机制出了问题呢?
珠三角的“技工荒”只是一种表象,本质却是“企业荒”。海尔集团就提出“人人是人才”的用人观,认为“未经培训的员工是负债”,一个合格的海尔员工要经过“价值观培训”、“实战技能培训”、“个人职业生涯培训”、“工厂化培训”等系列培训。也正因如此,海尔集团非但没有出现“技工荒”,反而有一批批科技人才在海尔品牌的升级换代中出类拔萃。
这个经验表明,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培训自己需要的技工远比花大价钱去“买”来得快、来得好。因此,有的企业技工短缺,并不是没有合适的技工,而是企业的“短视症”造成了所谓的“技工荒”,说到底是企业人才机制的“休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月薪8000元”的条件就能交换的。一个缺乏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企业,既使交换来了人才,新的“技工荒”必然还会出现。
企业发展、应对金融危机都需要人才,更需要能够消除“技工荒”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的企业面对“技工荒”,把人才订单早早抛向学校,学生没毕业就收到企业的“订单”,毕业后却难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有的企业与一些职业学校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脱离企业一线的实战锻炼,也很难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培训员工关系着员工素质能否及时提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才能占领市场,各类人才素质业需要不断提高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否则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加强员工培训,培养创新型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不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弱化,企业发展就必然会遭遇“技工荒”、“企业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