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移民子女肖红琼,是万州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学生。今年,她在重庆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毕业后,我要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好好干一番事业。”肖红琼说,“我不会忘记,我是在万州这座人才摇篮里成才的。”
万州城里的65万人口,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这些职教学生中,80%都来自库区其他区县和周边区县。
三峡工程移民,把万州“移”成了库区的人才培养中心。
从“差点倒闭”到“国家重点”
在万州城市建成区的43平方公里中,有5平方公里是职业教育院校。在这5平方公里中,有29所中高职院校,64个职业培训机构。
而今,万州已成为重庆市职业教育的“航母”。
万州商贸中专学校的在校生目前达到1.57万人,已成为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可是,10年前这所学校差点倒闭。
这所学校原是万州区供销社下属的一所培养商贸人才的学校。1998年,学校的教职工减少到24人,在校生仅有200余人。后在移民搬迁中,学校进行扩建,接着又在区里的统筹下,与另一所学校合并办学,学校的占地面积扩大到405亩,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是移民的机遇,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万州区教委副主任程朴说,市委、市政府把万州定位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后,万州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短短的几年间,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万州,不仅“移”出了一批在校生有上万人的中职校,还“移”出了一批规模上万人的高职院校。
现在每年向社会输送4000余名毕业生的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超过2万人的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都是抓住移民的机会“移”出来的。
库区人才万州培育
库区人才万州培育——这已不是一句口号,已经成为事实。
奉节籍的学生周德毅,从万州商贸中专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日本松下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凭着在学校学到的过硬技能,他很快就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挑起了大梁。
目前,万州在校的13.3万职教学生中,80%都来自三峡库区和周边地区。万州,已承担起了库区职教基地的重任。
三峡职业学院针对库区新农村建设,实施“助农工程”,为我市三峡库区先后培养出了1500余人的科技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如今,这批人才已在库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成为中坚力量。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保健医生中,好几位都是三峡移民,他们都是万州这一职教基地培养出来的。几年中,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先后为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中心、国家游泳队、皮划艇队及各省区市的各类运动队,输送了200余名保健队医。
按产业需求科学育人
围绕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科学地设置专业,为库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这是万州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
今年6月,万州三峡光电科技园内,合智思创产业研发中心研发的笔记本电脑生产线投产。在这条生产线上操作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由三峡职业学院电子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围绕库区特色产业发展中,我们的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库区产业急需的化工、机械、电子、旅游等36个专业。”程朴说,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库区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人才支撑作用。
在为库区提供人才支撑中,万州的一些职业教育院校,还为库区的企业定向设置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三峡职业学院针对库区生态建设的需要,增设了环境监测专业,为万州的宜化公司增设了化工专业,为诗仙太白酒业增设酿造专业。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库区的移动、联通、电信专设移动技术专业。三峡水电校为库区移民搬迁专设工程测量和工程建筑专业。万州职教中心为雷士照明公司专设电子专业等。
在培养库区产业急需人才的同时,万州的职教还与库区的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库区产业发展。
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万州中药研究所合作,建立“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13项国家和市区研究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已在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企业药品开发、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抢救保护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