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深入调研专题并公开征求意见,我就这个问题谈六个观点。
1、“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命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虽然最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一规模的基础是不牢固、不稳定的。尤其是中职学校年招生800万的规模,随时可能下滑。我们不需要通过民意调查来证明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也不需要调查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职业学校。我们都深感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都真正意识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机制问题,是制度性命题。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大发展才有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将“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高”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可带动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突破瓶颈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怪圈,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二是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学生及其家长希望升入重点高中,升入重点大学的愿望越强烈,迫使升学竞争不断前移,成为“素质教育”推进与实施的障碍。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结果会是怎样呢?答案是,不会有那么多学生争抢高考“独木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创新人才、城市择校等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进而对整个教育观念、价值观念与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并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精英人才的培养。
3、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我们同样不需要通过民意调查来证明,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职业教育提高质量越困难。经济发展需要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对培养质量与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劳动者,就业环境与劳动强度不具有与白领岗位的比较优势,加上在学费价格和学生发展空间上不具备优势,职业教育怎么会有吸引力?学生不愿意选择,就很难有学习的热情。尽管职业院校满腔热忱、想方设法,并且也使教育绩效增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业与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界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就业状态上,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连年扩招以后,生均办学条件明显稀释,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更使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因此,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只能依靠行政手段与比例安排,寄希望于领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对应的策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做些什么?
4. 社会层面:需要拓展一线劳动者的可发展空间。首先,要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这是需要经济界解决的问题。上海市教科院胡瑞文等曾测算当前产业结构下新增就业岗位的结构,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比例约25%-30%,70%以上的就业岗位分布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既能使他们体面地就业,也是提高生产、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其次,要强化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及其技能证书人群的基本权益。我曾指出,澳大利亚的水暖工工资待遇为什么高于普通白领甚至小公司经理的水平?因为他们有严格的就业准入,你没有水暖工的职业资质,一定不能上岗,而要考出这一资质,就必须参加很严格的职业培训与考试,也就在制度上避免了粗放型、低标准劳动力进入这一岗位而挤压技术工人工资待遇的现象。
第三,要为一线劳动者的继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加丰富,教育培训功能更加拓展,让一线劳动者在具有企业经历以后,能够方便地接受高一层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可以设置知识型技能硕士学位,专门招收职业院校毕业工作几年后的一线劳动者,将教育培训与他们的职业技能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他们体面的就业,更有利于提高技能水平与生产服务质量。
5.教育层面:真正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中的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指出,“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首先要改变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占整个教育财政投入比例连年下降的现状,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财政总投入的比例,至少要恢复到1997年13%左右的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占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也要逐年提高,“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要占到普通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