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禺职院”)传来喜讯,学院10名专家入选2009“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据了解,广东省今年在全国共选拔了1007名专家入驻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856家企业。这批特派员分别来自全国86所高校和54家科研单位。10名专家的入选打破了社会上对高职院校教师不能搞科研的固有看法。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科技攻关工作,这在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教师的同时,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番禺职院院长张连绪向记者透露该校专家培养的出发点。
在广东顺德,随着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传统上用于生产的“桑基鱼塘”也逐渐失去了其功能优势。2006年10月,番禺职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郭盛辉主持了一个“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生态研究”项目,并提出:“桑基鱼塘应从生产功能向旅游观光的社会、文化功能转型”,为顺德某国际旅行社开辟了一条新的行业出路。至今,“桑基鱼塘”已发展为顺德的一大旅游文化景点。
“要找准方向,做出高职院校自己的科研特色。”入选本批科技特派员的郭盛辉表示,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从事研发的不同在于“类别方向”,而非“水平高低”。“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一线生产、技术管理、操作能力方面的项目研发对我们而言更有优势。”
另一名入选专家,番禺职院首饰制作专业教师袁军平介绍,其研发的课题主要针对珠宝首饰制作行业,为多家企业研发新材料,解决生产中的技术、设备、工艺质量问题。“中小型企业欠缺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不是高尖理论,这类企业的需求与我们科研的方向刚好契合。”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开展技术人员培训是目前项目研发的主要方向。”近几年,袁军平先后为广州番禺某首饰公司引进了德国珠宝铸造的新材料,弥补了首饰表面效果不好的缺陷,提高了该产品的市场档次;为广州某珠宝公司研发了一款新型的“溶剂回收机”,解决了首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的处理难题……
今年5月,番禺职院利用政府推进的“番禺区百名科技专家进驻企业”项目,建立了由学校和政府签署协议的“教师入驻企业”长效机制,该校熊茂华等5位教师分别进驻广州城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投身企业生产研发,做强技术服务。
截至目前,这5名教师与合作企业完成的5个项目,分别解决了企业的科技研发、工艺改造、产品研制等难点问题,提升了企业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益。
“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穿针引线’,为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院长张连绪说。自1997年建校以来,政府部门“牵线”,由科技局、行业协会等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台“说亲”,鼓励校企产学研合作,见证、促进双方签订项目协议。
“目前还在开发一个政府、企业、学校合作的‘动漫软件研发’新课题,该项目资金估计有上千万元。”近年来,珠三角各中小型企业已有380多家与番禺职院成功“结亲”。
“高职院校起步晚,高端型研究薄弱,因此要从应用型研发入手发展。”番禺职院科技处处长张翠玲说,“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学校各方‘多管齐下’,及时搜集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科研信息,整合资源,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项目合作的机会。毕竟高职院校在科研开发方面还不是主流力量,发展时间短,一不留神很容易被边缘化。”
从2006年起,学校科技处就特设“产学研办公室”,专门为该校教授级专家“量身订制”不同的科研方案,再拿着方案去寻找企业,以适应番禺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研发课题折合教师教学任务”又是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开发的一大“妙招”。据介绍,该校教师每周至少有10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年到企业参与研发满两个月,则教学任务可调整降低至8节课。“教师到企业去,每年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能充分把理论知识跟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带动校企合作,也不失为学校培养技能型教师的好途径。”张翠玲告诉记者。
“专业设置也是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来规划的,现在全校共有六个国家级重点专业,都能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院长张连绪表示,每个专业都与多家企业“结对子”开发了实训基地,师生利用寒暑假到基地去进行顶岗实训,一方面带去先进的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难题,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学校“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