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全省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代表召开全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探讨如何使传统“本科压缩型”的高职高专教育,转为真正与国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技能应用型院校。
模仿本科使学生学而不精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有高职高专院校75所,占全省普通高校的三分之二。一直以来,传统的高职高专教育等同于本科的压缩,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上,皆沿用本科院校方式,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导致学生既学而不精,又没有过硬的手艺,在就业市场上徘徊于低收入状态,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有教育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今后广东的高职高专教育不应再沿袭原有的本科办学模式,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紧密配合国家和地方产业链的需要设置专业,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会上提到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院校改革的例子,它们已经探索出“1+1+1”办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第一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第三年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校企之间实行学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后,学生在校内实习一年,随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获取实在的工作经验。
职教老师要增强动手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和大学老师,他们的书本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在动手能力、技能操作应用等方面却经验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市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就此提出:“今后职业教育的师资,一部分将邀请各大企业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他们主要教学生技能和实践。对学生的培养,将突出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除了邀请工程师来校任教,学生也将被派往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和院校之间将实现“工程师来学校教书、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双向人才流动。通过校企之间的“你来我往”,职教学校引进具备实战经验的师资,企业就能得到动手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未来职校不再是“三差”
今年,广东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招生2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毕业生达17.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7.9%。
数的增长却不代表内涵的提高。罗伟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有误解,认为它们属于“三差情况”―――“即办不成好高校的学校,才办成职业学校;留不在普通高校的老师,才调到职业学校;考不上好大学的学生,才到职业学校就读”。相对本科高等教育,职教学校给人以“差校、差师、差生”的“三差”印象。
罗伟其认为,这是政府没有处理好职教学校转型的后遗症,职校根本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罗伟其透露,未来五年内,政府将大力改善全省职教的办学条件,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将向职教倾斜。“今后3-5年是广东力推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第一波,这一波主要靠政府推动;我们将集中力量办好地级市的职教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师资将从各大企业补充,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让学生找到一个含金量高的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