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基本保证。目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建设格局单一、装备水平落后等问题。经调查,我们发现"集约化"理念有助于解决现存问题。本文试图从通过要素集中实现资源共享的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以及利用生产潜能获得资源补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入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职业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习实训条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锻炼学生实操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研发生产、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功能。建设装备水平高、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获得转型和提升的重要举措。
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集约化路径的提出
从资金来源、建设、管理责任的归口上看,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学校为主建设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二是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区域性建设思路不一,职业院校自身资金有限等原因,职业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总体呈现出利用率低,重复率高,建设层次、格局单一,装备水平落后于生产实际等缺陷;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过分依赖企业自身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和支持热情,缺乏明确的制度性保障,往往又不太稳定。投入与实效不成比例,成为制约实训基地作用发挥和职业教育特色形成的障碍与瓶颈。
集约化发展对策:
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促进实训基地建设集约化,助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强调统筹兼顾,用科学的方法组织要素,从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入手。
(一)政府牵头,依托院校,整合企业资源,合力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
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产业以及各院校的专业实际的基础上,抓住特色,突出重点,面向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通过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而形成的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中央、地方政府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可以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实训基地进行定位,明确主次,统筹安排。其宏观指引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各职业院校找准着力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设思路。
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立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好特色实训室、实训车间;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入企业资金、设备和生产线,增强实训基地建设实力,并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和师资、合作研发生产等方式,实现资源互换、效益共赢。
(二)全面建设、重点发展,针对专业大类,政校企共同确立建设方案
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首先必须满足在专业内资源的整合利用,打破各专业教研室自建实训室的陈规,避免相近专业重复购置实训设备。职业院校要从长远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满足各专业实训需要的基础上,对市场竞争力大、发展潜力明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环境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推动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仿真性、先进性和通用性原则。为了让实训设施设备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训空间更加贴近企业环境,实训基地能够更有效地满足更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一方面,政府可组织行业、企业、院校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符合建设条件的职业院校可邀请教育厅领导、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兄弟院校代表,共同研讨、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最终达成科学合理的共识,指导建设功能齐全、辐射周边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三)强化内涵,拓展外延,实行“对内企业化管理,对外准市场化运作”的共享型机制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必须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扭转专任(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分流、后者地位低于前者的观念,建立实训教师聘用分配、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制度,有效保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引培结合,大胆吸收企业技能专家、能工巧匠进入实训教师队伍,鼓励专任教师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高实训教师学历层次,使实训教师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