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以基地“两化”为载体,不断深化....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2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基地,努力探索基地建设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还存在资源结构性矛盾、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基地整体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实训、实习基地“两化”建设新理念。

一、基地“两化”的构成

2003年以来,我校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紧抓住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大要素,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为充分发挥基地功能,有效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的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校进一步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1. 校内基地生产化

为有效解决校内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的状况,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的同时,引进企业资金或设备,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的效果。对于较难实现实际生产的化工、制药类实训基地,则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最终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

校内基地生产化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对原有校内基地进行全面改造与调整;另一方面是按照生产化的要求新建。无论是调整还是新建,我们都本着扎实的工作作风,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引企入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校企紧密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生产流水线,引进企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流程和管理模式,企业派驻生产管理人员,在学校实践教学的基地中进行现场管理;或者把校办工厂等校内基地交给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经营,使学生可以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开展实训,缩短学生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实现基地优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政校企合作。合理配置地方资源,共建专业性的实训室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把政府部门所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难点问题等作为合作攻关项目,使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并服务于社会;同时,我们利用高职院校已有的资源设备、师资队伍,与企业联合开展在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项目化实训。学院将符合条件的校内基地改造为“工作室”或“专业性公司”,从社会上承接相关业务;同时,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分解实践教学内容,再根据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组合成系列实训项目,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完成项目化实训的同时,也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实训变成经营性的生产,使学生能够身处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一方面培养了技能,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价值。

目前,学校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它承担着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双证考核中心、市级科技研发中心和社会专业培训中心等多种职能。工业中心的建设将改变校内实训基地分散、水平低的状态,作为学院与行业企业不断联系的纽带,工业中心将成为我校的一个特色基地,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功用。

2. 校外基地教学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状况,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产品模型、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行理论再检验,实现技能改进与提高,使能力体系不断系统化的场所。与校内基地生产化建设相比,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难度更大,也更复杂,需要企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一是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教师与高职教育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一线工人等多方联合,通过多种方式,共同探讨优化实践教学设计。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对技能及其熟练程度的不同要求,将学生各阶段的实训实习划分为模拟仿真、跟班作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训实习,制订专业实训实习流程图,明确质量标准并制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进入程序化管理轨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升技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