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在其职业教育版上连续刊发了报道和评论,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鼓励并呼吁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姑且不论两所学校的“事迹”是否可算作科学研究,仅作为一个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的人,我不由得要发出此类呼声请刹住的感慨。
顾名思义,科研乃科学研究之简称,什么是科学研究?我以为,科学研究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事物的规律、本质、原理和基本属性进行探索、论证的过程及其结论。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能教育。从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定义上看,科学研究显然更应该属于以研究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之责。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以本科教学为主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理应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而无论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都不应承担科学研究的工作。
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东西有没有呢?有!比如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等,而这些不仅同等重要,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生活急需和国家创新急需的。技术发明、革新和改造才恰恰是工程类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育人的主要模式。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不愿提技术之类的词汇,而宁愿削尖了脑袋往科学研究的袋子里钻呢?各种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恐怕是观念陈旧。以为科学研究高明、精深、外人不可道也;技术发明低级、浅俗、是人皆可做也,这真是大错特错矣!现在,我们上哪里再找鲁班,甚至王进喜都少有了。此外,恐怕还有利益上的考虑,以及某些评估标准的导向作祟。总之,一句话,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规划和指导不同类型学校的定位和发展。
当然,我们不排除某些高职院校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人才,正如我们不排除研究型大学有技术发明能力和人才一样。但作为对一类学校的定位和发展,以及媒体的导向,都不可以偏概全。当前尤其不能引导更多的学校以偏就偏,甚至追偏。研究型大学、工程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等等不同类别的高校,各有其位、各走其道、各育其才、各具特色,这才是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一窝蜂”已经让我们吃了不少亏,不能再一窝蜂下去了,也不能一窝蜂地搞科学研究,最后是谁都没有真搞科学研究,钱学森之问最终也无人能答。
少些偏见,少点跟风,多点科学,多点实事求是,高职院校还是少提搞科研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