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广东职业学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3-25

[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出在校企合作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操作脱节,校企之间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广东经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一些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似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里介绍其中的三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一是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的做法;二是中山市小榄镇建斌职业学校与两家企业通过“股份制”方式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三是东莞长安职业高中探索实践“企业课堂”和“车间进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做法。

深圳宝安职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

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根本原因所在。

怎样才能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被动变主动?在深圳宝安区采访时,记者找到了答案——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同创建“企业校区”的做法,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成立于2002年的宝安职校,一开始就提出“半工半读”的办学理念,推行后来在全国推广的“2+1”办学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先后与近百家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很快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宝安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首批百所试点校。

但是,“2+1”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宝安职校校长吕静锋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学生最后1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发现问题时已没有时间回学校学理论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吕静锋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年初,宝安职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企业校区”的构想。

当他把这一构想向区领导汇报时,得到了支持。区政府很快出台政策:对设立“企业校区”的企业,区财政按校区能容纳的学生数,以每生1万元的标准向企业核拨补助经费。

“有了政策的支持,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要求共建‘企业校区’。”吕静锋说。

当年5月,宝安职校正式组建“企业校区”,在德昌电机、花样年华物业等4家行业领军企业里设立了“企业校区”。

在“企业校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岗位;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为学生组建至少一间以上的标准课室。运作过程中施行“三段式”教学实践:一年级新生有2个月的“企业训”,二年级学生有4个月的“企业见习”,三年级学生有6个月的“顶岗实习”。

吕静锋说,“企业训”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企业见习”是告诉学生“怎么做”,“顶岗实习”是教学生“怎样做得更好”。

截至今年10月,宝安职校通过“企业校区”模式培养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其首次就业成功率高达98%,首次就业的平均月薪水平甚至超过了同等岗位条件下的本科毕业生。

中山建斌职校的“股份制”实训基地

走进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圣基兴冲冲地把记者领到学校的实训大楼门口,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通过‘股份制’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创办的实训基地。”

有着“五金之乡”美称的小榄镇,是中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镇之一。这个人口只有十几万的小镇,每年的总产值却高达500亿元,有各种企业2万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

正是依托小榄镇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建斌职校从2003年开始陆续开设了机械加工、印刷和服装等新专业。“但是,这些新专业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学生的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耗材费用高、专业师资匮乏等难题。”林圣基说。

困境之下,学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制经济实体,除了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难题外,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当他带着这个想法去找镇长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004年和2005年,学校先后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了两个较为完备的实训中心。

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股份制合作协议,实训中心由学校出场地,镇生产力促进中心首期投入50万元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建设数控加工专业;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提供价值100多万元的印刷设备,建设印刷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