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正是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可浙江省余姚职成教中心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毕业生黄银龙却一点儿都不急,坐在家里就有10多家企业找上门,争相开出高薪聘请他,让这些企业相中的是黄银龙在校期间的四五项小发明。与黄银龙一样,同是电工电子专业高三学生谢奇科,也因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人还没毕业就被企业相中做技术主管。该校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这得益于学校多年来‘一校一品’建设。”
余姚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模具之乡”和“塑料王国”。近10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高素质技术工人需求很大,但这里的职业学校受专业设置滞后、生源差等影响,普遍不景气,因此必须尽快找到新的抓手加速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实现中职教育的转型升级。
余姚市教育局局长王标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单靠一两所学校满足不了区域内所有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选择。2006年,余姚市教育局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适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职业学校推进“一校一品”特色专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作为全市整体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工程的指南。
围绕“全面启动、示范引导、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市“一校一品”建设全面启动。余姚市教育局副局长蔡祖航介绍说,校企结合共创专业品牌,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品牌,检查评估完善专业品牌,通过引导专业品牌建设,最终将形成“一校一专”、“一专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优”的良好局面,做强中职教育。
据了解,所谓“一校一品”是指一所学校要创建和树立一项或多项教育特色,构建符合科技进步和地方产业结构、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品牌专业。它不仅是一个专业设置问题,还包括项目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学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和特色成果等内容。
为推进“一校一品”建设,从2006年开始,余姚市财政在市教育局部门预算经费中,每年按生均300元的标准安排职业学校实习实训专项经费;此后3年,市财政在市教育局部门预算经费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购置实习实训设备。
据介绍,通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品牌建设,余姚市第一职校模具实训基地各类设备投资达2000余万元,拥有浙江省一流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施设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是100%,供不应求。市第二职校种植专业“以服务当地农村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导向,以掌握现代农业技能为根本”,实现了全市大范围招生,推动了余姚农业产业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红枫、茭白、榨菜、蜜梨、葡萄等种植产业的兴起。市第四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市第五职校的美术专业都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名牌。目前,市教育局直属的5所职校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品牌专业,并正在由“一校一品”走向“一校多品”。
在余姚采访,许多中职学生的“新发明”让记者叹为观止:只要把头往头枕上一靠,车子就开始往前走了;头向左转,车就向左走;头向右转,车就向右走;头向后转,车子就倒退;如果在行进过程中再靠一下头枕,车子就停住了——这辆随“头”而动的新颖助残车,是中职学生郑凯宏设计的,并获得第21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人躺在床上,通过耳麦直接对系统发出指令:“床抬起!”只见电脑程序马上接受命令,经确认,气泵随即充气将床头抬起,床架支起的角度由充气时间长短来定,可任意调节高度。这是中职学生施展发明的“智能护理床”,现已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如果不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一件件神奇的发明竟然都出自中职学生之手。
通过3年多努力,余姚各职校都牢固树立了“让学生能找到合适的饭碗”、“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我们就设置什么专业”、“让学生挣到更多的钱”等中职教育基本理念,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技能,品牌专业学生更是未毕业就被抢购一空。据统计,2008年和2009年,全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品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用人单位评价,这些毕业生吃苦耐劳、专业思想比较稳固、上岗适应能力强,符合余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结构性提升的需要。职校校长们认为,正是品牌专业设置从社会需要、市场认可和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来考虑,才使大多数职校毕业生成了众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许多品牌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甚至超过了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更为可喜的是,“一校一品”特色专业建设使余姚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2008年,全市5所职业学校计划招收83个班3921人,实际招收84个班4175人,完成计划106.5%;2009年,5所职业学校计划招收83个班4072人,实际招收85个班4643人,完成招生计划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