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融汇古今的“传习基地”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4-02

粉墙黛瓦马头墙,十几间工作室连成两排,样式上仿照古代“贡院”(科举时代的考场)而建。平日里,穿白大褂的学生出出进进。在不少新生眼里,这里像一个“特区”,实际上,它是安徽省行知中学新建的徽雕专业实训基地。

传习基地传承“非遗”希望

徽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和安徽的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培养徽雕人才,传承徽派文化,2007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安徽省行知中学成立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徽雕专业,两年后该校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2009年2月,历经三年锤炼,徽雕专业首届9名同学顺利毕业。学校特意为他们的作品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上百件歙砚、徽州木雕、石雕、砖雕、仿古家具拍出了“令人心动”的价格。目前,这批毕业生已经与当地的徽派文化作坊、工艺厂签约,在名师的指导下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

徽雕专业的创办,可以视为文化、教育部门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尝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融古汇今”,在教学方式、人才培养上探索的一种创新。

目前,安徽已有数家职业学校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并被评为“非遗”传习基地。其中,休宁县第一职业高中创办了全国首家“木工学校”,传授制作八仙桌、太师椅等徽派木工技艺,并为毕业生颁发“匠士”学位;泾县职高开设“宣纸工艺”专业班,定期招生,定向培训,为中国宣纸集团输入大批人才。

一方面,“非遗”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吸引力,为学校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注入徽派文化内涵,成建制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让社会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

“师带徒”亲如一家人

毕业了,2007级的吴宝鑫还“赖”在实训基地里,目的是“跟师傅再多学一点技艺”。

当初入校时学的是机械专业,但对绘画感兴趣,结果吴宝鑫申请转入徽雕专业,学习砚雕技术。

像吴宝鑫这样半路出家的同学,徽雕专业并不少。指导教师鲍星明说:“兴趣是最好的敲门砖,也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想学,暂时没有美术功底也可以。”鲍老师回忆,过去到作坊拜师学艺,多半是迫于生计,或奉父母之命。现在学校专业与同学之间有了“双向选择”,有助于发现“好苗子”,培养好技能。

有了兴趣,自然得付诸实施。依照惯例,在作坊里,徒弟三年才可以“动刀”,但在徽雕学校,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拿起刻刀“开池子”,第三年可以独立完成作品。

“‘行知行’,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职业教育理念。”鲍星明认为,“老师不能太保守,首先得让学生去做,然后让他们知道不足,再接着做,才会有进步。”

“过去有些作坊师傅虽然技艺精湛,但文化程度不高,理论水平低,加上书法、绘画等综合技艺并不全面,传授效果大打折扣。”据安徽省行知中学校长于日锦介绍,学校强调学生“先行”,同样注重文化素养的积淀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为让学生“取法乎上”,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学校延请歙砚制作传承人曹介铭、当代砚雕巨匠方见尘等大师定期指导,传授创作经验,营造艺术氛围,16位砚雕工艺师长期联系实训基地,“手把手”地教。“这突破了只讲操作不懂理论的经验型传授方式,培养出来的学员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于日锦说。

此外,学校开设国画、素描、书法等相关专业课,以及以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实训基地就像一个作坊,徽雕学校的同学习惯称老师为“师傅”;在实习期间,师生朝夕相处,吃着一个锅里的饭;教学中采取“小先生制”,老生带新生,熟练地指导新手,大家结成一种亲密的“学友”关系。

职业教育古已有之,作坊传承模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行知中学负责人说,“天天泡在一起,实训时间更充裕;师生就像一家人,生活中处处可以交流。这就是在‘师带徒’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

“非遗”教育联盟破解发展困惑

“非遗”是古老的文化,要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容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教材,没有系统的理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行知中学校长坦言,当前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在哪里”。

虽然是双向选择,但很多同学对徽雕专业望而却步,生源问题便凸现出来。“新生入学时,学校对家长进行动员,可舍得把孩子送进来的还是少数。”于日锦认为,仅靠一时的宣传难以改变家长、同学的观念,此外“做砚台”非常辛苦,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却不多。

“出口问题同样困扰专业发展。”于日锦认为,“非遗”需要理论的研究,学生毕业后应当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可美术院校没有“徽雕”专业,他们的学历教育难以继续。社会上又缺乏“徽雕”专业的技能水平认证机构,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专业性难以体现出来。

国内艺术品市场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势必影响源头的技能人才培养。于日锦顾虑重重地说:“学校一再向学生灌输‘非遗’的文化内涵,让他们不要急功近利,为眼前的利益所动,传承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而“非遗”是实用性日渐式微的传统技艺,强调保护。但学校渴望吸纳外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依靠市场来解决学生就业。不过,过度的市场化办学,可能影响到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培养“非遗”传承人,不是一所学校所能担当的,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据透露,该校正在筹建一个“非遗”教育联盟,以徽州文化保护生实验态区里的10家传习基地为基础,形成联盟,进行师资人才的交流,共同提升理论研究与实践水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