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为贫困生搭起爱心立交桥
近年来,山东省平阴职教中心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学子的帮扶力度,通过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发放“准工资”、设置勤工助学岗、实施“导师制”等多种方式,为贫困生的成长筑起了爱心立交桥。该校校长张立民说:“我们不能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保证让进入职教中心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安心地学习,保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能受到最好的关怀和教育。”
助学基金解决燃眉之急
刘涛是个地地道道农村家庭的孩子,哥哥正在上高中,一家四口只能依靠两亩薄田和政府补贴艰难度日,因为经济困难,他经常和父母就是否继续读书发生争吵。在农村,像刘涛这样生活困难的学生有很多。
今年3月,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平阴职教中心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组织了“伸出你的手,助学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仅活动当天就收到师生捐款9000余元。学校为所捐款项设立了专门账户,根据各班级核定的贫困生对象每月定额发放一定的生活费用,坚持做到救助条件、救助金额、被救助人员和财务“四公开”,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制定相关制度确保“爱心助学”活动机制规范化、长效化,切实做到“公正、公开、公平”,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上岗实习领取实训工资
高冉冉是平阴职教中心服装专业的一名学生,家境非常贫寒,她父亲说:“孩子在校学习不交学费,每年还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挣的工资既解决了个人吃饭等花销,还能补贴家用。”高冉冉则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能把家里盖房子欠的钱还上。”
像服装设计专业一样,这所学校的很多专业都积极利用师资和实训车间等优质资源,与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协商,承揽了部分服装和有关机器零件的加工制作业务,企业和单位按照工作成果付给学校一定费用。学生入校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实习,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按月领到实训工资。
同高冉冉一样,这所学校大多数学生都能领取到一定数量的“准工资”,实现了“挣薪上学”,极大地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生源。目前,该校与甘肃省部分学校已达成联合办学协议,相关工作正有序开展。首批34名新疆学生已进校学习,另有150名新疆学生将于今年秋季入校。
勤工助学换来免费三餐
瞧,还没到开饭时间,这些学生怎么就吃上了?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学校餐厅勤工助学的,一名学生边吃边满怀感激地说:“半小时的轻松工作就能换来一日三餐,这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生活问题,还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这名学生叫张厚忠,是该校汽修专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梦想着将来能到世界知名汽车公司工作,可生活上的困难曾经让他几次产生过辍学的念头。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安心学习,该校每年在校内设置百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只需每天做一些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便可得到学校免费提供的三顿丰盛可口的饭菜。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让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企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企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通过校企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能为贫困学生带来经济利益,还能让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一举三得。
成长导师全方位关注成长
“这段时间学习怎么样?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张立民拍着张钰的肩膀亲切地说。张钰是该校热电专业班的一名学生,张立民则是他在校期间的导师。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三下午,张立民会推掉手上所有的工作与和他结对子的学生进行谈心。
像张钰一样,该校的每名贫困生都拥有自己的导师。学校打破传统的只靠班主任个人的班级管理模式,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导师,每位导师选择1—3名家庭贫困学生成立受导组。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且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活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师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对所承包学生的教育责任是全方位的。
为保证“零辍学率”,平阴职教中心还通过学费“缓、减、免”、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社会援助等措施,对贫困生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已经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多种资助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