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嗒嗒嗒嗒……”随着手指的跳动,在浙江一所大学课堂上,不时传来明快而清脆的键盘声,一位年轻的教师正在讲台上授课,并不时敲击速录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这位教师叫黄晶,2009年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现在,她是该大学法学院一名教师,负责为法学专业80名同学传授文字速录技术。
“从刚开始的每分钟50个字,到现在180个字,我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在已经取得“高级速录师”职业资格证的黄晶看来,当初入行速录专业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
在陕工职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翻开厚厚一摞“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该校就业处处长孙小云介绍,学院一直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特别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公共技能的培养。目前,全部工科专业和大部分文科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均超过60%。
学校还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企业文化长廊”、“优秀校友风采展”传播企业精神,把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将客观应对就业形势、科学择业创业等内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的效应,对就业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一次性录取5名毕业生担任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验员,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有93人是该校毕业生,约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一次性接收150名学生。30名学生担任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在2010届首场校园就业洽谈会上,8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电子电气、经济管理等1500多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