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巡礼
【题记】
将学校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建立一个延伸培训机制,这便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12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数控、焊接、电气等专业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这一适合国情、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类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型,并取得显著成效。“1221”模式有如一支和谐共鸣的职教协奏曲,在工程学院奏响了精彩纷呈的乐章。
2010年毕业季来临,应届生大量涌出校门,忙于求职,而位于德阳市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却显得很平静。“几个月前,我们毕业生大多就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了。”就业指导办公室彭主任介绍道,“目前签约率已超过94%,预计今年就业率仍将超过98%。”如此出众的成绩,在这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不仅毕业生深受欢迎、供不应求,而且不断有企业希望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新兴产业技术人才。今年年初,学院就与东方汽轮机厂联合实施了“焊接专业针对性强化实训”,企业投入140余万元培养的71名学生已全部落实就业,这次成功的合作也得到各界广泛关注。
就业走俏,自然成为求学热门。作为今年全省5所试点高职院校之一,学院不久前完成了单独招生。400人的名额,报考者竟达2000余人。考试后,招生办每天不断接到家长来电询问孩子成绩。老师们则耐心解释:“如果发挥不理想,可以回去继续复习,高考时再填报我校,仍有机会录取。”
出口畅带来了入口旺,而生源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人才质量的提高。彭主任说:“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工人,而是高素质高技术紧缺人才。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理论、会电脑、会英语、会协作。新时代、新产业,需要新人才。”
校园做平台
共建共享“不差钱”
来到工程学院,第一印象便是其一流的硬件。校园占地1200余亩,巨大的实训车间设备精良、种类齐全,崭新的校图书馆与德阳市公共图书馆连为一体,园林实训基地“集翠园”令人流连忘返,拔地而起的两栋新教学楼和一间新实训中心很快也将投入使用几年前,如此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很难想象。由于曾存在行业与地方“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职业院校缺钱、缺人、缺经验,发展很受限制。特别是投入不够,使院校难以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场地、设备等实训条件。靠一己之力办学,无疑是不实际的。
面对难题,工程学院以开放创新找到了答案。“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应该做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公共平台。”学院按照“省市共建、资源整合、多方投入、社会共享”的思路,主动敞开门户,很快赢得各方支持:与企业携手,学院建起了“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并引入价值5500多万元的设备;与德阳市携手,学院建起了图书馆及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并得到发展用地优惠;在四川省支持下,学院设立了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在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下,学院多项建设得到了专项资金几年来,学院共获得部、省、市及企业、校友等直接或间接投入达3亿多元,体制创新为学院赢得了充足的发展资源。
车间即课堂
“理实一体”双主线
在共建共享基础上,学院是如何实施教学呢?我们提出观摩课堂的愿望后,却被学院领导带到了校内一个实训基地。
这里俨然是一座现代化工厂。墙上醒目地贴有各类警示标识,场内整齐地列着百多台各式机器:从传统机械铣床和钻床,到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数控机床,甚至还有价值上千万元的进口五轴精密加工中心、高速铣床、车铣复合机床等顶级设备。实训环境与工厂高度一致。
在车间一角的教学区,三位教师正组织《铣床控制系统改造》现场课,刚完成操作的20多学生坐在黑板前边听边记。曾是某大型钢铁企业技术骨干的王老师告诉我们,这个项目实训两周,老师带学生边学边做,课堂就设在车间。
在车间另一头,一群身穿浅灰色实训服的学生正分组练习装配、调试可编程控制系统。几名身穿深蓝色制服的实训教师来回巡查指导,他们很多就来自企业一线。王老师说:“我们和企业教师一起,全程模拟工厂班组,实施车间式管理。学生掌握很快,效果很好。”为搞好“双主线”,学院建起600多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工程师、骨干技工任教,每年共承担近1万学时的教学任务。
除了课堂办成“校中厂”,学院还将工厂车间办成“厂中校”:学生去到生产一线,技师现场讲授,直接将生产过程作为课程,将生产问题作为案例,甚至带动学生一起思考解决。
通过“理实一体”的系统化培养,工程学院抓住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有效消除了“理论盲区”和“实践空白”,从而保障了教学效果。
实训练精兵
“工学结合”两证齐
过去,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应用往往存在“两张皮”错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不能准确对接。而现在,工程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实训,将生产引入校园,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机电工程系的数控实训现场,我们看到学生用数控机床加工一种汽轮机零件。按照图纸,他们要完成30多个步骤、涉及上百个精确参数。这些零件既是学生作品,也是直接供给工厂的产品,它们将按企业标准被严格检验,不合格者将被直接拒绝。现场的“小件工段生产进度公示牌”,令每个学生都感受着企业传递过来的压力;同时,技能学习标兵们的名字也被公布在光荣榜上,成为大家学习赶超的榜样。压力和动力并存,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严谨作风和敬业精神,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
在汽车实训车间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正上着发动机维修课。在一字排开的实训用车前,老师用拆开的发动机做示范,讲完就让学生动手拆装、维护真家伙。车间另一头,便是学院与绵阳一汽丰田联合开办的实习车间一家真正的汽车4S维修店。学生来此上岗实习,很快练出真本事。前店后厂、厂校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实战演练”,学生毕业前就能拿到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合格“双证”人才。对企业来说,这样的学生既有高素质、高技术,又能“零适应”就业,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就业形势良好,但就业处仍为3800多名应届毕业生组织了社会礼仪、就业心理等辅导。此外,就业后的延伸培训,也成为“1221”模式的重要一环。学院长期关注毕业生发展,针对他们及企业员工在岗提升的需求,建立了“回炉”机制。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延伸培训计划,将校内实训车间变为企业员工课堂,几年来共举办延伸培训近30项次???惠及7000多人次,受到企业、员工的热烈欢迎。
据统计,学院每年有约45%的毕业生能进入东方电气、中国二重、成飞、成发、中船、攀钢等国有大型企业及美的、新希望等知名上市公司;根据广泛回访的反馈,毕业生普遍表现良好、发展稳定。优异的就业成绩有力地验证了“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在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组织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中,这一创新还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院长司徒渝表示:学院将坚持高职定位和特色创新,聚精会神地办好学、育好人、服好务,继续为装备制造业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伴着“1221”协奏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高歌迈进,谱写嘹亮激昂的职教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