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大学生工资和农民工趋同的话题争议不绝于耳,起因起源于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报告中称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均在“千元档”,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起热议。 “学而优则仕”这一古训由来已久,文凭已成了学子们一块通往光辉前程的“叩门砖”,只要家庭经济状况许可,家长们都愿意将血汗钱交付学校,为孩子换来一纸文凭。而现在,寒窗苦读十余年却比不上农民工,这无疑给热衷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人们泼上一盆冷水。
“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重庆地区上万学生选择放弃高考,另觅他途。此举虽无关“读书无用”之说,但也是实实在在给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迎头一击。面对就业难的局面,济南5名大学生通过竞聘当上了淘粪工,苏州大学生竞相应聘公厕所长,沈阳有的大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去重读技校……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逐渐成熟起来。
大学生和农民工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就业大军里的一员。除去工作环境、工作前景、社会福利的差异之外,大学生和农民工从事的是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工作,简单将其工资拿来对比显然不够全面。
我们应该看到如何在不同型的人才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在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之间,如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这才是和谐的根本之道。
就业竞争加剧也反映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教育理念与社会脱节的咎病。“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促使高校必须转向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领域,多培养“实用型”、“技术性”而非“理论型”的学生。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分流高等教育、拓宽教育渠道的重大举措,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最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职业教育的转移,最好的扶贫是通过职业教育的扶贫,职业教育在短期内用低成本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这也填充了我国社会需要大批技术型人才的缺口,使得用人单位能够“量材录用”,合理使用,实现资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
大学生要和农民工抢饭碗?
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甚至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尚不及同龄农民工。
此报道一出即引起热议,今年刚大学毕业,在合肥某网站工作的小李向记者诉苦:“本来我对自己的工资还算满足,可现在知道一个月1300块钱的工资还不如民工,心里确实觉得不舒服,我寒窗苦读了10多年,到头来工作了,还不如一个民工拿得多,难道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吗?”
而同在合肥做焊工的老张每月工资能达到3000元左右,为何能够享受如此高的待遇,这与老张的高超手艺分不开。老张说他从初中毕业就和叔叔一起来城市打工,经过多年打工生涯,老张对现在的待遇非常满意,虽说这个工作累点脏点,但能挣到钱,工地还给包了吃住,基本算满足了吧。现在老张的侄子也在合肥做工,小张说:“现在听说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才拿千把块的月工资,看来大学读出来也未必能就有好工作,我现在一个月也拿了1600呢。”
焊工老张和职员小李的收入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农民工收入的增加体现了社会对这个弱势群体的认同和关怀,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也是整个社会就业体制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仅仅从工资水平来比较两者的差距也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计酬方式、工作环境、工作前景、社会福利都存在很大区别。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常常超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收入也会随之减少;大学生在工作数年之后,他们的收入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增加,并且有升职以及跳槽等等机遇,这些都是农民工所不能比拟的。
“工资趋同”引发激辩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在经历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后,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实现收入的提高并不是问题。小陶是合肥学院2002年的毕业生,毕业后他就去往上海打拼,刚到上海他住的是地下室,一个月只拿千元的工资,在经过不断努力,在陆续拿到几本专业资质证书后,现在的他已成为一家颇有名气的公司技术主管,年薪已有数十万。比起刚就业时的落魄,小陶开玩笑的说,人生就像一出戏,主角要自己去当。
大学生的升值潜力巨大也是由其所受教育的经历所决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些就成为大学生就业后再学习和再发展的基础。企业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在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和业务熟悉教育。安徽一著名国企办公室主任任建峰说:“大学生在企业的价值不一定一开始就能体现,需要在不断的考察和培养过程中发掘有才之人,其收入水平当然也会随之提高。目前,我们公司的精英都是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他们是我们企业的骨干。”
农民工的优点在于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他们中一部分通过努力掌握技能后,成为熟练工,从而获得较为优厚的待遇。这一点上来说,相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他们具有有利的优势。但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其从事的大多为普通劳力工作,所能够获得实际上是其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收入,水平极为有限。就如一名来肥招聘的浙江纺织企业负责人说的:“我们工厂就需要吃苦耐劳的人,我们厂里的工作不需要太多技能,只要手脚灵活就行了,而且这些工人管吃管住,买个保险就行了,省事省力还省钱,一个人月工资600-1000。”
因此,对于大学生和农民工应该是对比不是对立的关系,他们各自有着优势和劣势。以小部分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工资和农民工平均工资比较,何谈公平,又有什么可比性,再加上大学生工资涨势空间巨大,这场争论实际上应该是一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龟兔赛跑而已。
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在此问题热议背后出现的现实问题:在金融风暴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正视目前就业的问题,摆脱眼高手低的就业误区;更迫切的要求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怎样才能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树“有用”之人。
多方并举,彻底避免“趋同”
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人才和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在我国当前就业紧张的情况下,不挑剔、能吃苦的农民工收入超过刚毕业的大学生很正常。不断炒作这样的话题,对促进大学生就业非常不利。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大学生身价下降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改变,以及教育体制的???何合理转变。
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大而全小亦全”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同步使得学生一窝蜂涌向就业市场,而提供这些专业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从而造成就业拥堵现象严重。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内容陈旧老套,六七年甚至上十年没有更新。毕业生们肚子里装的都是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根本不可能转换成选择工作岗位的资本。
社会需要的不是大量的“理论家”,而是“操作工”。在我国,完善的教育培养梯次还没有被完全建立起来,职业、专科教育的基础薄弱。而这些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往往能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每一名学生被教授的知识都是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企业用人的态度也日趋成熟,企业需要大量能在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而不是大量理论化的学生。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进城务工人员已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但有80%的人员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这也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可观前景和加强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高等学府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一番调查研究,是否应该调整或改革一下专业和课程设置或培养方向。作为家长,应该冷静地考虑孩子的发展方向,摒弃“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观念,分析孩子的各方面特点,科学的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大学生也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择业心态,切实进行就业选择,不要因为眼前的低待遇就自暴自弃,而应通过不断努力,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