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系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4-13

如果把职业教育机构看作一个加工厂,那么它的吸引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市场,即生源市场;另一个是产品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其运行机制是这样形成的:某类职业的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合理体现,这个信息传导给潜在的受教育者,使之产生了到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的愿望,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而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自己的培养手段,使其毕业生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机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在这个闭合的循环中,劳动力市场既是逻辑的起点,也是逻辑的终点。这就是说职业教育若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要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同时还必须获得公平的市场价值。因此,探讨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统包统配制向劳动力市场转变的过程。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会自动按照边际原则对劳动力的供给进行调节,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在现实中这个统一和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而是被分割为主要和次要两个不同的部分。因此,劳动力市场制度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这是它的内伤。

目前我国虽然已初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局面,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自身的局限,再加上一些计划经济的痼疾还没有得到完全根除,因此,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许多分割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分割。由于城乡居民在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居于低端的状态。二是行业分割。一些高待遇的行业或企业人为设置障碍阻止非本系统的人员自由进入。三是体制分割。一般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两种用工制度:一种是工作相对稳定的“正式员工”,另一种是“临时工”。这两种员工在工资、福利、医疗、退休等方面都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四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被分割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由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人才市场,另一部分主要是由工人构成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由于设置了高文凭的进入门槛,事实上已经堵住了其他人员的进阶之路,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可逾越性。

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也正是教育领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各类毕业生先后被推向市场,原来在技术教育制度时期依靠“统招统分”形成的吸引力逐渐丧失。应该说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丧失正像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一样,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付出的代价。事实上,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在对职业教育原有吸引力造成损伤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补偿。例如为适应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造成的大批下岗工人重新择业的需要,国家启动了再就业服务工程,这为职业教育领域带来许多机会。另外,从长远看,劳动力市场要想发育完善,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而要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势必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上述市场分割现象的存在,大大阻滞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向职业教育领域的传导,从而使由劳动力市场形成所创造的职业教育新生吸引力远远小于由于体制转轨所丧失的原有吸引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城乡分割、行业分割、体制分割等现象应该说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都带来了影响。但相比而言,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由这些分割所造成的低端工作领域的劳动者大都是农民工和城镇弱势群体,而这些群体及其子女正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或培训对象。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则直接在教育领域内部造成了分化,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使职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成为二流教育。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进入机制来说,目前由于人才市场设置了极高的进入门槛,事实上已阻断了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的可能。但是,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却可以以“高职低就”的方式通畅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借助于社会的“学历偏好”,还可以取得好的工作或者高的薪酬。这样就形成了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挤兑”效应。其次,从工作过程看,人才市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劳动报酬等要远优于劳动力市场。最后,从退出机制来说,人才市场目前仍然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退休等优厚待遇;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条件参差不齐,许多状况极差,有的甚至基本没有享受社会保障。

由于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上述种种现象,不仅使农村和城镇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改变自身生存状况的希望破灭,反而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有可能成为“阶级再制”工具的危险。人们对职业教育丧失信心后,反过来又会把希望寄托在普通教育身上,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已趋病态的“文凭热”,造成教育过度与浪费,给受教育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机会成本。因此,市场分割不但对职业教育本身造成了歧视,而且还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与效率,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职业教育

理性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均质的社会,劳动光荣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职业教育也凭借着“统包统配”制获得了合理的社会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出现了分层,原来均质的状态被打破。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教育被抛在相对不利的位置。如何客观看待职业教育自身地位的这种变换,成为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探究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重要前提。

与劳动力市场的内伤一样,职业教育也有着自己的宿命:二流教育。究其来源,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双轨制中专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一轨。在分析对职业教育偏低的评价时,我们往往把它归结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偏见。可是,就是在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职业教育相对高等教育而言,也仍然逃脱不了“二流教育”的厄运。要不德国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的教育分流制度就不会被批评者认为容易沦为阶级再制的工具。只不过这一点在我国由于其“世界职业教育成功典范”的光环遮蔽而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罢了。应该说,对职业教育的鄙视,从本质上讲是对体力劳动的鄙视。而对体力劳动的态度,其实东西方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传统的欧洲社会更注重贵族观念和等级性,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或许比我们更加严重。因此,与其说职业教育沦落为“二流教育”是由于社会传统,不如说是根植于人性。只要人类具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只要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分层,职业教育似乎就难以摆脱“二流教育”的宿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