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诸多工业化强国都有工业文化从小抓起的惯例。”近日在“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接高端对话”活动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介绍国外中小学校对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视,比如在瑞士,幼儿园小朋友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祖辈开拓家园的镰刀、斧头等简单工具,让孩子们知道妈妈用什么工具烙饼、爸爸用什么工具打家具。在制造业强国德国,初中地理课本中也会围绕学生的衣食住行介绍相关产业的发展、知名企业的布局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历程。
反观我国的教育,余祖光认为对于科学、音乐、美术这类非物质文化教育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劳动教育、手工等课程所占的比重仍需提高。“比如很多农村学校,本应‘近水楼台’,却没有一块自己的菜地。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劳动技术课,部分学校也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连和劳动环境以及未来工作、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指导,一些学校也在学生毕业前夕才‘临阵磨枪’。”
余祖光认为,如果想在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中建立顺畅的“文化对接”,就应当提升工业文化教育的地位。“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都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观念、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职北方智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业中心总监王广元认为,“我国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不畅,首先源于学生自身。来自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对文化的适应能力差别很大,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种种‘水土不服’的现状。其次,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自身都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学中难以逾越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而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则是我国校企合作仍需形成稳定、规模化的局面。”
“事实上,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类生产和安全事故当中,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了很少的比例,80%是源自责任心不足和安全意识淡薄。这一现状实际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与企业一线岗位的需求之间仍存在‘误差’。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王广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