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与区域经济对接,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其着眼点是准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与关联度。
准确认识“关系”,就会把职业教育提升到双向重视的位置,即教育界与社会各界共同认识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官产学研”各司其职,才能实质性地从政策层面、规制层面与实施层面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准确认识“关联度”,就会科学预期产学合作教育的可能性,其核心是实施“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继而引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就业路径的改革与创新。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落脚点是创新创业人才,涉及两方面的定位问题。一方面是人才规格与学校定位,也就是培养什么规格人才的问题,学校必须明确自身在区域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作用,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格局中,选择“增长极”战略,也就是针对社会需要,凸显自身优势,集聚有限资源,办出鲜明特色。另一方面是人才规格与机制定位,也就是如何培养这一规格人才的问题,在根本上建立培养机制。
第一,整体前瞻机制,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调研、专业发展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并形成预警机制,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有明晰的认知度、鲜明的方向感、和谐的节奏感;第二,合作对接机制,加强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人才培养、教育资源配置与技术能级提升和开发需求及人才需求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产业人才岗位素质要求对接,教学运行周期与产业运行周期对接;第三,课程开发机制,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体现在课程及其开发的质量上,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核心技术的教学与应用,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衔接,资格证书与行业注册制度的衔接,学生职业生涯与综合素质的个性设计。第四,师资转型机制,师资转型体现在专业教师的行业素养和行业经历上,个体的“双师”素质教师和群体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形成,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推进区域形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并具备从事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综合素质。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职教行动,各地各校必须要形成可操作、可监控、可评鉴的具体思路、措施和路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应该着重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各居其位,共谋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在总体态势上,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先进职业教育内涵,区域应该实施地方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提升计划,在人财物各方面大力扶持,培养适应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人才。
第二,探索创新,着力突破。职业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创新,各区域应建立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提出可行的政策导向,明确实施现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指标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其实施步骤与时间节点,并把实施指标分解到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尊重和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积极探索试验和积累经验,建设职业教育的创新高地。
第三,激发主体,凝合责任。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育均衡根本的是师资的均衡,教育质量根本的是师资的质量,如果说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实施要校际流动、区域带动;高等教育师资质量提高要国际交流、创新拉动;那么,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完善要校企合作、行业互动,职业教育师资质量提升,学校与行业是双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推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