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华是河南新县新集镇代咀村村民,家住深山,父母都是年迈多病的残疾人,家境一度十分贫困,妻子因不堪忍受贫苦生活,丢下不到3个月的女儿离家出走。2002年,余新华来到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后远赴韩国务工。几年过去了,他不仅挣了50多万元,而且还娶了韩国媳妇,拿到了韩国“绿卡”。余新华深有感触地说:“职业培训让我长了本事,挣了票子,过上了好日子。”
在新县,如今过上好日子的又何止余新华一人。近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职教强县”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该县把涉外劳务输出作为重头戏来抓,累计向境外派遣劳务(研修)人员达1.5万人次,创外汇折合人民币50多亿元。连续12年,新县涉外劳务输出人数、收入和创汇金额都居全省县级单位之首。职业教育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1992年全省倒数第一升至中上水平。
一个地处大别山的革命老区,为何要花大气力抓职教?怎样实现职教强县的承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赴河南新县进行了采访调查。
如何抓职教
以富民为本,部门联动
新县地处豫南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将军县”。农村人口约2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约14万人。改革开放初期,新县教育十分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农民苦于致富无门。“我们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把振兴老区经济的目光聚焦到了发展职业教育上来,提出实施‘职教强县’工程,把发展职教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新县常务副县长张雨说。
为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办公会,研究发展对策,解决发展难题。县政府经常召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安排全县职业教育工作,分解目标任务,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和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之一。县政府还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了《新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12年,全县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等目标。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县教育部门负责提供师资和培训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劳务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职业学校毕业生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学员出国务工;社保部门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务工人员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部门优先安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金融、财政、扶贫部门提供优惠贷款和资金扶持,在全县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职教强县”工程中,县财政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对经批准建设的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一切行政性收费;对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中等职业学校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征用税等。县政府每年将扶贫资金的10%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2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2006年以来,全县共投资4600多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大大改善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