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中职课堂——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
一名外籍游客突发癫痫倒地,抽搐不止,她的亲属焦急不堪。两名护理专业学生虽然有些紧张,但仍能从容应对,在医生赶来前稳定患者的病情,平抚家属的情绪。随后,现场录制的视频在大屏幕上回放,学生们评点、提问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是的,这不是真实的医疗救护,只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实训教室里进行的一场实训课。模拟病人及其亲属的是学校的两位美国教师,也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标准化病人,因此演示的情景十分逼真完整。
与惯常的课堂教学不同,这一堂情景模拟教学课的讲台上,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学校的专任教师,另一位则是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两位教师与美国教师配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讲解癫痫患者的护理操作,让学生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细节里体会中外护理差异点,培养学生应对个案的护理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除了“癫痫病患者的护理”课,2010年底,来自教育部和全国各省区的一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教师们还在上海分头观摩了建筑工程学校的《盾构掘进施工土压平衡的控制》、信息技术学校的《角色导游创建》等实训课程或岗位教学。同时,这些公开课视频还被放到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成千上万名师生同步收看,赢得了一片称赞声。
“全国中职教育教学若能通过十年努力,达到上海的水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期间,这样感慨。
课改让学生更“专业”——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
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材改革动辄引来全社会争论不同,上海中职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更像是一次与外界无关的静悄悄的变革。
“把提高专业技能和培育综合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近年来上海中职课改的攻坚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这样说。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在上海举办,一下子将原本静悄悄发生的中职教育“蜕变”推到了聚光灯下。
课改,缘于上海率先发生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转型,职校生生源数量下降和质量下滑,就业市场对于仅有课堂书本理论知识、缺少足够技能训练和实践、不能适应新技术环境的毕业生的轻视和拒绝。
2004年,上海制定了第一个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首次由政府牵头,开发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该标准更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制定,经过数年努力,到2010年,已制定并颁布了42个专业,其中包含87个与就业岗位相应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标准;在每个专业内细化课程设置,制定出24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357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基本涵盖了上海经济发展中人才需求量大面广的专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专业。每一门课程,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里最常见、概而论之的《××概论》、《××学》等课程随之迅速减少,取而代之的,多是《××制作》、《××维修》等更为具体、实用的教材与科目。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是传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设的“三段式”。上海的中职课改,彻底打破了这一沿袭自普通中学的教学习惯,不再追求学科科目的完整性,而是转向全新的“专业教学模式”,一切只为了让学生更“专业”。
以往不少课程的学习,都被割裂成课堂学习、车间实习两段。如今,则越来越多在实训基地或情景模拟的环境中一次完成,采用的教材也是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比如,同一节教学中,既传授数控车床的知识,也培训操作技术。
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教材也不再是一本万用、百科通行,而是按照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教学。
多一张技能证书,多一个就业机会。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两张皮”,在读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忙着“考证”,已是从中职到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上海市教委经过市场调研,选择了一批市场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证书考核项目和要求纳入各专业课程标准中,保证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全部课程后,即可领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至今,引入专业课教学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达37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