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据报道,一家大型通讯企业因发展需要招收了不少中、高职毕业生。新员工上岗后,企业很快发现,这批新来的职校生虽然技能水平不错,但职业素养却普遍不足,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操作能力等方面也比较欠缺,企业只能采用末位淘汰法,一年淘汰掉了其中一半的员工。按照企业方观点,企业招聘的职校生应当是专业与职业对口的应用型人才,这么多人职业素养达不到需求,说明目前职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如何对接?围绕这个话题,记者约请了一些职业学校校长、行业企业代表以及科研机构代表,从产、学、研等多重视角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本报记者 时晓玲
访谈嘉宾:
赵志群 北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何振伟 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贺士榕 北京劲松职业高中校长
曹永浩 广东东莞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
主持人:什么样的人真正符合企业需要,企业最有发言权,而目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如何让企业方更主动?
赵志群: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目前,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建设。比如,瑞士、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就具有参考价值。丹麦和瑞士的校企合作由同一部法律规范,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完善的协作和服务制度。瑞士还通过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与职教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何振伟: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曹永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从4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予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