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一期《半月谈》报道,国务院办公厅1月12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了近期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15个重点及参与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单位,标志着新一轮教育改革试水起锚。其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扭转职教弱势,是重要的改革试点内容。
早在前年1月4日,新华社刊发了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的讲话,其中谈到了职业教育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
客观地说,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而2006年到2010年间,中国中央财政计划投入140亿元人民币发展职业教育,用于职教学生的奖助学金,以及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但是,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由此确立。
在笔者看来,职业教育的问题,首先在于国家的人才政策。在我国,普遍的成才观念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进入职业学校,是没有进普通高中之后“迫不得已”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在升学与就业,以及职场升迁中,学历依旧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知识和技能、素质的考察,往往居于其次的地位。而且,由于行业与岗位存在较大的薪酬差距,社会保障也因行业与岗位不同,劳动既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高低贵贱,也存在经济待遇上的高低贵贱,导致大家必然追求高学历、追求好的行业与岗位。这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大学的竞争却更加激烈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仅以招生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是在普通教育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普遍放在各地招生录取的最后一批。职业教育被作为一个教育层次,而非教育类别,在教育中处于极低的地位。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几乎言必称北大、清华。这不但与教育的多样性、多元化不符,也使职业教育难以抬起头。
再次,是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与当前获得的生源质量相对应,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令人堪忧。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学校,出现“有职业无教育”,把学校作为民工中介的办学倾向。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办学缺乏特色,是普遍问题。目前,我国每年有40万左右的高考学生在录取后不报到,其中大部分为高等职业学校所录取。这种现象与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的部署,新一轮教育改革将职业教育改革重点落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鼓励各地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这主要针对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不改革社会用人制度,不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不创造各类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职业教育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真正摆脱“低人一等”的处境的。当然,对于职业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来说,不能等待制度的完善,只有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