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近期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根据往年经验,随着元宵节过去,代表春节真正过完,会有相当一批务工者进城找工作,城市的用工荒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是,有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企业用工,最缺的不是低端的普工,而是熟练的技术工,特别缺少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许多企业开出五六千元甚至更高的月薪,仍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这个“荒”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成为遏制“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瓶颈。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一条生产线上,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应该达到40%,但现在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初级工干高级工的活儿。整条生产链有一个弱项,产品质量就无法保障。
中级工为何不富余?高级工为何如此之“荒”?从教育方面找原因,目前仍然有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特别在大城市,家长和中学老师普遍认为学生上职校做蓝领是一种“失败”。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广告”并不是毕业生就业前景有多好,而是有多少毕业生能考进大学,“摆脱”职业教育;不少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迎合家长需要,喜欢开设计算机、经济、商务英语之类的专业,培养学生以今后“坐办公室”为目标。此外,由于投入不足,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设施陈旧,教师数量少、且实践教学能力薄弱,使职教水平大打折扣。当然,职业教育窘况的背后也有深层次社会原因。随着企业打破“铁饭碗”,随着一线工人与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工人身份的优越感日渐丧失,人才金字塔中技术工人这一“基座”已被蚕食。
从企业方面找原因,不少企业用工“短视”。曾经,国有企业的技术培训搞得红红火火,职工夜校座无虚席,但随着国企纷纷改制,技术工人培训大大弱化。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许多企业,农民工已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他们受经济条件限制,往往不会自掏腰包到职业学校深造。政府对他们也有免费培训,但普惠式的短期培训只能起到技术普及作用,难以培养高级技工。
破解技工荒,缓解高级技工荒,我们还得向德国学习。德国的教育培养重视技能培养,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其技术工人月薪要超过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惬意,因而许多德国年轻人愿意上职业学校。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与欧元区的不少国家都陷在危机泥潭中难以自拔,但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专家研究发现,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迅猛增长主要是靠强大的制造业出口,而“出口奇迹”是这个国家的中型企业创造的。经济危机时,公司管理层与工人一起降薪来渡过难关。在经济好转时,员工也不会轻易跳槽,技术骨干对企业的忠诚度高。平时,企业给员工提供各种技术培训机会,使工人们在技术上不断完善。企业还在制度上保证技术优秀工人有足够的成长空间,鼓励工人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并且获得丰厚回报。此外,公司管理层与技术工人的薪水差别并不很大。
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有其“短板”。面对时下的用工荒,不该“一阵风”式地关注,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教育、培训、社会观念、用工制度等多方面寻求原因和解决之道才是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