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我们已经送走了“十一五”,迎来了“十二五”。春节还未过完,各地用工荒的报道就已不绝于耳,企业开始大幅度涨薪,但即便如此,仍是岗位等雇工。面对供求突转,许多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用工荒助推产业升级
高级技工短缺带来职教机遇
【案例】
16岁的张健,初中毕业前很是纠结了一阵,是继续读中职还是出外打工。电视上关于企业用工荒的报道,最后让他下了出外打工赚钱的决心。很快他就在南京一家汽修厂找到了一个洗车的活,包吃包住月工资1000元。工作不算很累,张健觉得挺满足。可没过多久他发现,厂里年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汽车修理工,月工资是自己的三四倍。
“到哪儿还不都是找口饭吃。”在现在的初中生中,有着和张健一样想法的人不少。从沿海城市弥漫到内地的用工荒,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有人甚至不惜放弃学业,加入打工大军。一时间,用工荒似乎危及到职业学校的生源。
然而,任何危机中都潜藏着机遇,用工荒危机中同样也潜藏着很多机遇。蔡?P指出,缺工的压力既是劳动者报酬提高的契机,也是地方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机遇,同时也是东中西三类地区产业升级、转移和承接的动力。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机遇又是什么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马国湘认为,用工荒会造成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从而压低了企业的利润。这就逼迫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用更少的人力成本去生产技术附加值更大的产品。产业升级后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级技术工人,这正是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十分赞同马国湘的观点。他告诉记者,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在长三角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很大比例。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缺少的将是技工和高级技工。“这一点在南京市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你可以去我们那里的金陵中专看看,他们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许仲梓说。
许仲梓告诉记者,金陵中专培养的汽车专业学生虽然数量逐年增加,但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每年在招生之前就有企业前来预订,学生毕业后年薪能拿到十几万元。
新技术新工艺提出新要求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案例】
马国湘委员建议中的数据显示,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总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是13.26%,到2008年已下降到7.24%;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普职比已经大体相当,但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中,中职投入不到普通高中的2/3;而参照国际上的经验,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应该是普通教育的2至3倍。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职业教育面临的诸多困难也不断显现。整体来说,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马国湘委员认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从2005年到2010年,国家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5年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1000所左右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左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但未能从根本上缓解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全国1.4万多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能够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不足一半。”马国湘说。在他看来,很多职业学校不具备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虽然挂了职业学校的牌子,但实验、实训条件差,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对劳动者技能的新需求。
马国湘建议,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合理确定其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地方政府要切实执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教育附加费20%至30%应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
在两会前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介绍说,目前全国只有4个省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教育部今年将会同财政部加紧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为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