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浙江省内8所本科院校,齐聚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专门针对该校毕业生的招生协调会。今年竞技体育专业的119名学生将有机会“升本”,这让院长李建设很是欣慰。
李建设告诉记者,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体育高职院校,浙江体育职技学院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开设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体育服务与管理等5个高职专业,已覆盖了教育部颁布的所有体育类专业;现有各类学生1650名,其中高职学生675名,近两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53%和96.69%。特别让李建设自豪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该院学生获得两枚金牌。
在浙江体育职技学院,有句话人尽皆知,那就是“要像抓训练一样抓文化学习”,推行领队进教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下运动队等举措,对不认真听讲的运动员实施批评教育、停训等惩戒性措施。
华建民是竞技体育二系游泳队领队,在运动员文化学习期间经常进教室,督查运动员学生到课和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并与任课教师、班主任等交流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情况,及时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使游泳队学生出勤率逐渐提高到90%以上。而为适应训练竞赛的规律,学院还从2009年起启动了网络课堂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18门网络课程,使文化课学习“跟着运动员走”成为现实。
通过免试入学、单招单考、普通高考和招生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等方式,浙江体育职技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运动员成长“一条龙”模式,已有一批运动员进入高校进行本科学历以上的深造,如泳坛小将孙杨进入了浙江大学学习,奥运会游泳金牌获得者罗雪娟在北京体育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奥运会射击金牌获得者朱启南学的则是浙大行政管理专业,而皮划艇名将钟红燕更是成了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生。浙江体育职技学院还与部分国内高校及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等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健这学期每周二、周五都要为浙江体育职技学院的运动员学生“送教上门”,他用多媒体课件主讲的运动生理学课程,与训练比赛实际结合紧密,语言幽默风趣,很受大家欢迎。已是浙大运动训练专业大二学生的徐朝平非常喜欢“送教上门”的授课方式:“每周21节课,都是老师过来给我们讲课,不用我们来回奔波。我是从事标枪运动的,老师讲些肌肉运动方面的理论对我们很有用。”
运动员并不是一个终身职业。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体育职技学院通过设立竞技体育专业,并以单独招生、单独考试的方式,实现了运动员身份的学生化;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为优秀运动员学生办理招聘手续,使之成为运动员岗位的职工,国家发放体育津贴,让竞技体育专业的运动员学生具有学生和职工的双重身份,学习和工作、教学和训练融为一体。学院至今已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浙江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浙江开元旅业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签约,共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创新之路。
李建设说,学院必须教会运动员学生一些别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退役后能顺利走向社会。2010年,在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的协助下,浙江体育职技学院对144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的在役和退役运动员,开展了两期教学、教育素质和能力及普通话培训。最后,有56人通过考试,顺利获得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从事排球项目的徐辉波,2006年停训后进入杭州朝晖中学任教。“之前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我只能当带训教练。”徐辉波说,拿证后他成为一名真正的体育教师,如今每周的课时达到了15节。今年,学院又组织开展了第三期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除教师资格培训外,浙江体育职技学院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退役运动员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2006年至今,学院共开展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8个批次,共有200人获得了游泳、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网球等项目的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另外,还有36名在役和退役运动员通过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获得了群众体育的指导资格。国家出台优秀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政策后,2010年,学院首批95名运动员学生进入为期一年的职业转换过渡期,通过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期满后全部实现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