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中职名师需要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4-29

“提到中学名师,闭上眼睛脑子里就能浮现出魏书生、李镇西等一长串名字,可提到中职学校,却少有全国叫得响的老师。”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文萍的话引人思考。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于2010年首次从招生规模上超过普通高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校为什么依然没有自己的名师呢?

名师要有什么指标体系,其实难下定义。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从名师的身上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共通的特征,如:要有师德与业务能力、理论功底深厚、掌握教育科学的规律、具有反思精神、能独立思考、教学科研能力突出、著作等身、思想与理念影响深远等。

名师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既有外部因素的促成,也有自身内部的努力。中职教育发展这么多年,却没有出现像基础教育那样的领军人物,这背后的因素自然是复杂的。

首先,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职教育就开始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从国家到地方,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机构来专门培养职业教育的教师。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中职学校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自卑、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充斥这一群体,这势必影响了中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导致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其次,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由于中职教育的边缘化状态,媒体给予基础教育的报道要远比给予中职教育的多得多,相应地,中职教师与中职教育很难进入公众的视线。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发现,对中职名师的宣传报道稀缺,部分报道仅选择在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似乎更是一种“突击性”的招生广告。再者,学校自身借助媒体对名师的宣传也不到位,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的、固定的范式。

第三,单是拿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名师相比较,我认为,这并不具备完全的合理性,这两种教育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就不同。

基础教育中比较响亮的领军人物大多是人文、基础学科方面的老师,如魏书生是语文教师、李镇西是教育哲学博士、语文教师。两位教师的著作颇丰,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班级管理等,更具备普适性与广泛性,有些名师的著作甚至被列为中小学各科教师培训的必读书目,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名师的读者受众广泛,其名声传播的范围也更广,甚至被从事中职教育、大学教育的教师所认识和认可。

中职教育属于职业类型教育,一些在基础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只是公共基础课程。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管理方法,其受关注的重点则放在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上,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中职有17个专业大类,不同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差距太大,因为专业的要求,各个专业的名师自然也会被“限制”在其狭小的范围之内,不被大众所熟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开展了评选表彰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活动。此次评选范围主要围绕长期坚持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在评审出的305名“教学名师”中,87.5%是专业课、实习课教师,12.5%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来泉表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既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说到底,中职教育的名师要有其独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可完全参照基础教育名师的标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更多的名师以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笔者以为,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中职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依照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教师队伍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规范、系统的培训计划,给中职教师更多的参与交流、沟通学习、提升业务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中职教师也要借助于国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机,抓住学校重视培养名师的机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实践,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和改革创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