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该从哪里着手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5-01

开学了,一个新的学期又展现在眼前。

此时,职业学校的校长们在思考什么,又在做些什么?

有专家断言,中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以学校设置和专业开发为核心的从无到有、以专业调整和规模拓展为核心的从小到大之后,目前正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第三次创业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观的进一步更新、课程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对接甚至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一步达成以及为了每一个学生更优发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职业学校校长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之下深思熟虑,并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努力践行。

思深行方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当职业教育已经走到以内涵提升、特色立校、质量决定生存的发展关键阶段,无论东西地域发展上的天差地别,也无论学校办学条件的不均衡,其实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智慧的校长都在思考着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和行动策略。

开学之际,本刊集中选取了几位中职校长的学校发展策略与治校经验,以期引起更多校长的思考、呼应与交流。

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校长方德明:课程队伍文化是学校常做常新的三部曲

内涵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课程、队伍、文化是内涵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元素。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在优课程、强队伍、铸文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优课程,改善课堂生态环境

有效教育的关键是建立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及其实现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由于学生专业和课程选择的盲目随意、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基础的相互背离、教学设施设备的落后不足、教学策略和手段的传统陈旧等因素,造成了不良的课堂生态,严重挫伤了教和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煎熬或互相博弈的现象司空见惯。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改善课堂生态环境,还得从课程重构抓起,只有增强课堂吸引力,才能让师生有定力投入课堂教与学。

学校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原则,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框架,让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课程,让教师在和谐的课堂生态中潜心教书育人。

学校用大课程思想,整合教育资源,把校风校貌建设、各类活动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将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劳动实践、志愿者服务、主题教育活动等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将社团活动、第二技能学习等开发为个性化发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走“校企合作、课程共建、利益共享”之路,将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特征的学科课程,整合为以职业活动为特征的若干学习领域。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教学,在确保专业标准所规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分类指导标准,开设可供学生选择的个性化课程菜单,学生可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要求、个人兴趣爱好和基础状况自主选择课程,鼓励扬长避短、差异发展。

强队伍,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原创力

考量职业学校发展现状,我们认识到,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原创力永远是推动学校和个人可持续发展最值得珍视的力量。而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源于职业的自尊。在职业生存状态中,教师最担心的就是被忽略,最需要的就是被关注、被看重、被期待。

为此,学校帮助教师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用学校近几年深刻变化的事实和未来愿景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动力,让大家理智看待职业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重建职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与此同时,学校及各专业部制订了一系列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配套出台了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确保专业和师资合理配置,科学发展。

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改变传统教师培训形式,把原本属于区级师资培训的相关课程全部纳入校本自培范畴,大幅度增加校本培训力度,开发和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职校特色的培训课程,有效提升了职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学校还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政策,使教师自主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他们纷纷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行业或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各类课题研究,涌现了一批“多证型”、“双师型”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承接项目,尝试经营性教学,激励教师下行业、企业带薪实习或参与行业实战,逐步提升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含量,改变“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机器”的教学方式。现在,学校电子和数控等实训中心成了专业教师课余的首选去处,成了他们备课教研、生产实践的重要场所。

为进一步激发一线教师的职业原创力,学校历时一年多时间反复酝酿、修订并经职代会全票通过,出台了“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案”,使其成为教职工的行为导向、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学校管理的轴心。学校倡导“发现你、欣赏你、改变你、成就你”的职业承诺,鼓励“魅力课堂、智慧课堂、情理课堂、幸福课堂”的专业追求,将能否“让学生抬起头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信和满意地笑起来”作为考量课堂面貌的基本要素。

在管理运作上,学校将制度的执行赋予人性关怀,刚性的事情柔性操作,刚柔并济,尽可能地提高行政管理的可接受性和个体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实施嘉奖制度,弘扬、激励教职员工追求卓越,为学校发展多作贡献;实施特批制度,把学校人文关怀体现在教职工的生活细节中……

学校定期举办教学节,组织开展教学法改革评优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和教学论坛,为教师历练、展示,促进专业成长创设机会。为了研究专业教师成长的规律,探索快速、有效培养专业核心教师的途径和模式,学校通过沙龙式专业对话、观课评课策略培训、提悟性教学反思、课堂实例分析、课堂行动研究、课题项目推进等载体,推动师徒带教、研修文化和名优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速。

为了从整体上对教学面貌进行把控,发现激励先进,督促帮助后进,学校成立了督学办公室并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督学队伍,对课堂教学进行巡察、监督、指导,有效规范了师生课堂行为,保证了全校的教学、活动秩序。

学校采取随机抽查和跟踪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推门观课、主评反馈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作出评价和指导,既有效规范了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又较好发挥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作用。

铸文化,提升学校软实力

学校尤其注重精神理念的倡导和校园文化的打造,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张力,用鲜明厚实的文化影响人、激励人。学校在广泛征集、全校讨论、反复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涵盖办学使命、育人目标、学校愿景、校???、核心价值、教育策略和团队精神等几个方面,学校用心开发文化教育的隐性课程,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将校园景观、特色活动、优秀师生等的照片与学校倡导的理念、名言警句有机组合呈现在教学区、走道里,形成一道道墙面文化的风景线。

行为识别系统包括“师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与奖惩实施细则”和一套礼仪操等,实行行为训导督察、“告诫单”和“实践周”制度,辅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外练内修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目前,学校已形成包括校标、校旗、学校标准色等在内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广泛应用于门贴、画廊、名片、信封、贺卡、画册及其他宣传媒介。

在用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构建学校文化框架的同时,学校又倾力打造校园核心文化——青藤文化,从青藤的植物品性和象征精神找到教育的灵感,开发教育资源,希望用青藤旺盛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性影响、引领学生和教师奋力攀登。学校坚持以“青藤”为载体,形成“青藤文化”并衍生为一个文化系列:青藤苑、青藤长廊、青藤文学社、《青藤》杂志、青藤工作室、青藤沙龙、青藤讲坛、青藤电视和青藤广播。“青藤文化”成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文化内核和原动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