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为何会有“潜规则”?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5-13

前不久,《北京晚报》上登了一篇文章,叫《要不要被“潜规则”难倒大一新生——说说大学那点事儿》,“高校潜规则”一词,再次引起热议。

所谓“潜规则”云云,无非是一些“接触什么样的学长学姐对自己最有好处,参加什么样的社团才会得到最大的利益、一定要和辅导员打好关系”等等。加入学生会成了谋利益的手段,认识学长学姐是因为可以得到某些指导,跟辅导员搞好关系是因为自己的“前途”……稍有正直之心者,不免心灰意懒,大叹世风不古。

这里,笔者要为这些“潜规则”叫屈。先别骂我是小人,且听下文。在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社团是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校方也愿意为学生社团中的佼佼者给予应有的嘉奖,这有何错?刚进校门,认识热心的学长学姐,并聆听他们的经验教训,以作来日借鉴,这又有何错?而尊重辅导员,常与其谈心聊天,至于节假日给老师问候,那更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这更没有错!

就是这些本来正确而且应该的事情,反而为人所不齿。为什么?为什么本来好好的事情,冠以“潜规则”之名后,就变了味,走了调,不成体统了呢?

是谁把“明“的事情变成了“潜”的?其实,并不难清楚。“多接触学长学姐,学习他们的经验,也征求他们的帮助”这本是好的,却有人把它说成“多接触学长学姐,怎么讨好之,才能得到什么好处,以后会有什么用处”,于是,本来光明正大的事情,变成了“图谋不轨”,也只能“潜”;“积极参加社团工作,锻炼各项能力,并争取赢得奖励”本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却偏偏成了“进社团就要谋到正职,并且要进入社团的‘常委’圈子,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权力,而有了这些权力才会有分享利益的机会”等等。如此一捣腾,学生会的那些干部就面目全非了;找辅导员聊天竟然成了地下工作!更有甚者,有人说,要跟专业课老师打好关系,这样才能得高分。于是乎,许多“不轨”出现,搞得本来虚心请教老师的学生为了“避嫌”都不敢在教室里向老师请教问题。再于是,高校的师生关系,总是显得尴尬!

到了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潜规则”?究竟是哪些人说歪了?刚进校门,有些所谓的学长学姐会说,“多跟辅导员接触,会如何如何”;某些讲座上,一些经验丰富者之流大谈“人脉”而非友情,或者干脆把友情等同于“人脉”,这样,交朋友就是为了“以后可以好好利用”!可这些所谓的“潜规则”本来的面目却是好的,只是,好好的一部“九阴真经”,被人改成了“葵花宝典”,练的人哪能不会走样!我们在批评的同时,其实也应该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大学生,特别是那些刚入学的新生。“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和成长。这里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我们的辅导员和老师,发挥作用的,是这些虚长一岁的学长学姐。

大学校园需要规则,但千万别加上“潜”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