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金融危机对硕士就业冲击最大,本....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7-18

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经确定单位的比例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硕士的初次落实率下降幅度最大,本科生的下降幅度最小。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

11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北京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发表了名为“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报告。从2003年开始,丁小浩教授与同事们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每隔两年,他们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一次调研并发布相关报告。

从今年6月开始,丁小浩教授与同事们对全国20多所各类高校的大约两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者认为,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此次发布的报告综合了从2003年开始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四次调查数据,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初次落实率下降明显 硕士生下降幅度最大

调查显示,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指全部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读研”和“出国”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形状的趋势,从2003年的59.8%上升到2005年的69.9%,再上升到2007年的71.1%,而2009年下降到65.0%。从统计结果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都在50%以下,而2009年的比例则为34.6%,8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

各层级的毕业生的初次落实率也呈现倒“U”型。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落实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降幅最大的是硕士,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其次是博士,下降了13.2个百分点;第三是专科,下降了5.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本科,下降了4.4个百分点。

调查特别分析了专科初次落实率下降的原因。在2003~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有利地拉动了民营企业、外贸企业的就业,因此社会对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增加较多。但是,这次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最大,因此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这可能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和大专毕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与以往一样,毕业生的起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毕业生的名义月起薪呈现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如果按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调整的话,2009年的2013元比2003年的1569元有了明显的提高。调查分析,2009年平均月起薪之所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单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上升。

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性别因素对毕业生起薪水平的影响也很显著,男生起薪水平高于女性。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工农医专业上。2009年男性毕业生的初次落实率为69.6%,而女性为60.1%,相差9.5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的月起薪平均为2466元,而女性为2242元,相差224元。

丁小浩教授认为,从初次落实率的变化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全年的GDP增长不超过10%。这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初次落实率产生不利影响。

国企重新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国家机关、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对比四次调查,这个数据有了明显的变化。2007年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私营企业,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10.7%,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4.2%,2007年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但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下降到26.9%,退居第二位。

2007年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学校,2003年所占的比例为23.1%,2007年降至5.4%,但是2009年回升到7.6%。同样,在2007年前国有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2009年有很大的反弹,从2003年的34.5%下降到2007年的23.5%,而2009年回升至34.3%,重新回到第一位。此外,三资企业也是毕业生重要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接近10%。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左右。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国有单位的比例普遍上升,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例都有下降。“某种工作单位就业比例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丁小浩教授说。她分析,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就业政策,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都是国有单位,而国有单位就业岗位的绝对增加使得国有单位的比例上升;二是因为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机会显著减少,国有单位就业岗位即使不增加,也会使得国有单位的相对比例上升。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结构产生影响。丁小浩教授说,由于政府对就业的重视和干预,高校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部门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而私营部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是毕业生就业首选

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丁小浩教授说,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

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依然最低,为64.8%。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尽管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大,但从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丁小浩教授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的严重,经济不发达地区和部分就业岗位很难对高校毕业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虽然政府推行西部大开发计划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政策,但依然从根本上难以补偿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基本态势。”丁小浩教授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