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社会舆论大力宣传“大学生不应该是抢饭碗的人,而是造饭碗的人”,各高校也提出“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引导学生走创业之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坯都还没有成型就夭折或变形了,怎么去造碗啊!”浙江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教授说。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院长李杰则专门做过统计:大一的时候,校内的创业社团、项目多如牛毛,但能坚持到大四且成功向社会延伸并继续生存下来的是凤毛麟角。他说:“大学生创业走进了一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躺在创业一条街上‘睡大觉’”
北京某学院投资50万多元,在校园内打造“80后”、“90后”餐厅供大学生创业实践,可没持续多久就关门大吉。据参与创业的学生反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缺少风险控制能力。
贾少华说,高校一提及大学生创业,首选就是校内开店、练摊等。
浙江万里学院执行校长陈厥祥说:“流通领域的低端创业不是大学生去追求的。”他认为,大学生应该选择具有浓厚专业背景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创业实践,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
李杰对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模式忧心忡忡。据他介绍,一些同学由于缺乏宏观视野,对实际社会需求与商业价值缺乏判断力,“明明竞争对手比比皆是还往里冲,结果灰头灰脸地败下阵来”。
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低门槛的行业创业,不可避免地在“红海”中展开价格竞争、恶性竞争。为了寻求营利,往往需要与社会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然而,“硬碰硬”的过招不是大学生的所长,创造未来获利性增长的希望也就越来越渺茫。
据贾少华介绍,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启动后,缺乏营销推广能力与营利能力,根本没办法抵御市场风险,而是“躺在‘创业一条街’上‘睡大觉’”,一些被动创业的大学生则只能轻松地上网玩游戏。
大学生创业团队“让人恨铁不成钢”
北邮世纪学院蔡星同学是该校第一个在北京注册公司的大四学生。世纪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洪告诉记者:“校内与蔡星的‘白菜帮’工作室一同诞生的创业社团有十四五家,但至今只有他这家成功走向市场,并发展为阅尚创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北京朝阳区中国第一商城与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设有办公场地。”
“学生创业团队经营成本低,但成员自我约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说,以入校时初创的“白菜帮”工作室为例,起初两三个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钱。后来,随着业务的增长,每人每月工资从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绍:“相对于社会用人成本来说,这个还算低廉,但创业团队终始让人恨铁不成钢。”
首先,作为一个创业团队运作必须产生领导,过去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难以适应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精神不尽人意。比如布置一项业务时,需要各路人马同时启动进程。当到达预定时间,“你会发现60%的人按时完成了,40%的还在半路磨洋工”。“一次两次还能谅解,但久而久之这种拖沓作风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他说。
蔡星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团队规定晚上上班的时间是6点,但个别成员由于习惯问题总是要迟到一刻钟左右。其中一些成员就责问他:“为什么我们到了他没到,凭什么我们做这么多工作而他没有做?”
第三,难以利用经济杠杆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缺钱来参加创业社团的,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朝哪个方向努力也不明确。他们不像企业员工,需要挣钱来养家糊口。管理上的奖勤罚懒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学拂袖而去说:“有书不好好读,为什么来这里受窝囊气!”
陈洪老师说:“‘80后’、‘90后’的个性比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创业社团因为内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闹得不欢而散。”这位从企业中来的老师就经常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扮演“和事佬”与“调停人”的角色。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创业激情来去匆匆
“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或社团时,往往是出于满腔热情,根本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理性思考。”陈洪老师说,“如何把想法转换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然后再通过产品与服务取得收益支持创业活动持续进行,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当前,不少大学生创业社团与项目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激情来去匆匆”,陈洪说。
蔡星所在的创业团队曾针对高校“90后”的学生群体制作了一本数字杂志,前期经过艰苦运作,网上下载量超过万人,影响覆盖至北京 30多所高校,也获得了20多万元的市场赞助,但好景不长,当他们想做强做大时却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入不敷出,制作四五期以后就停刊转至其他战场。南京金陵学院董事长黄飞建表示,创业实践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团队每天都有资本消耗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料想到的。
激情消退之后发现道路并不平坦,创业的团队还能支撑多久,走多远?回答这个问题时,蔡星与指导老师仰头思索了半天后才说:“荣誉给了我们坚持的信心与前进的动力。”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他们团队不断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市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中取得一项项成绩,并获得客户的好评。
“一上手就能赚到大钱的项目不可能等着大学生”。贾少华结合电子商务创业70%的“死亡率”说,万事开头难,同学们自称第一个月是“减肥期”,一没有经验,二没有信用,三缺乏老客户。
市场与社会认可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创业进程不断深入与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坚持与韧性,绝大多数创业项目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他宽慰大家,“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但后天会很快乐。”
“这就需要做好大学生创业‘帮扶棒’的接力工作,提高同学们把握商业价值与运营项目的能力。”李杰表示。
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学生创业团队计划承办一个全国性公益巡展。当他们到校外联系,以期得到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的支持时,有关方面要么就怀疑真实性、大学生团队有没有这个能力与资质实施,要么就不屑一顾,拒之门外。随后这个创业计划便不了了之。
万里学院今年已有140名毕业生从事实体公司经营。但在校长陈厥祥眼里,这个百分之一点多的比例“太低了”。
让大学生尝试失败并非坏事,关键是怕他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消他们今后再创业的念头。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失败率高,除了市场客观规律外,贾少华把其归结是高校走入创业教育的误区所致。
前段时间,贾教授在国内部分高校创业一条街、创业园区走访时发现,办公桌与货柜都是学校提供的,甚至还??供启动资金等,“这叫什么鼓励大学生创业,简直就是行创业项目之名,做学校面子工程之实。”他说:“真正的大学生创业实战应该是自主决策,自己投资,自我管理,自负盈亏”。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备的条件,学生感受不到破产的风险,生存、倒闭无所谓,人的潜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目前办学观念与管理体制不改革的话,大学生创业永远是昙花一现”。贾少华提出,高校允不允许对创业实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单独考试,网上交作业,甚至创业实践好的项目可以进行学分置换等问题,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现在,大学创业一条街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创业项目,大量的是一种创业训练,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这位教授透露,“有的学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创业一条街几乎成为装扮学校、迎接领导视察的面子工程,获取上级更多拨款的‘钓鱼工程’”。
校园学生市场的天地太小,资源有限,与市场实战相距甚远,关起门来“创业”的前景可想而知。贾少华直言不讳地说:“不跳出校园的温室进行创业训练或实战,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永远是一个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