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礼拜,我坐着火车去市里看看在外地上学的的儿子,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那叫一个美,听着车上的人在谈论建国60年,不禁回忆起……
五六十年代,柏油路没有,出行基本靠走。
“听奶奶说那时候,进城去买趟东西,一去一回要4个多小时呢!”奶奶今年88岁,回忆起年轻时候的道路条件时说,那时候出行,绝对是个苦活。
奶奶说,解放前镇里全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土自然就变成了泥。
说起出门,奶奶叹了口气:“去哪都是走!全靠两条腿!要说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公交车,想都想不到!那会儿就是北京也没多少汽车啊!我出门就叫上你爷爷赶驴车,套上一头驴,这就是好点的交通工具了!”
那会儿去远一点的地方都是赶着驴车去。去镇上,顺便带上几个路人,每个人两毛钱,搭上四五个人,一起就拉过去了。一天下来还能赚上一块钱给家里补贴。
七八十年代 ,道路依然难走
妈妈今年68岁,提起七八十年代是如何出行的,她记忆犹新。那时家住在小县城里,照样是土路,只要下雨,照样都是泥。“哪有公路去!”她的记忆是没有像样的路,从小上学都是走着去,那长度放在现在可是十几站的路途。
70年代,开始施工修路。但是那个时候的路和现在的路相比可是天壤之别。既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长,还没有延伸到公路上。至于路面条件,就是在土地上面铺上石子,出行的时候,碰上下小雨,也就稍稍强了一点。但是在当时来讲,就是相当好的马路了!
80年代,原来菜市口那边的小马路已经变成了柏油马路,也变宽了。虽说是道路条件渐渐有所改善,但是出行,依然是麻烦重重。为了避免早上高峰期的时候公共汽车上人多而挤到,那时候天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去赶5点多的早班车。有一次,下车的时候由于人太多了,没做好准备的妈妈被人流从车上硬是挤了下去。结果是没站稳,摔倒在地上。回忆起来,妈妈说:“哎呀!当时幸亏是没有磕到马路牙子上,人就是多啊,一到站,那就是上百号人围上来挤!下车也是,有时候你不想下车都能让人挤下去!”那时候,不坐车太远,坐车又麻烦,说是受罪一点都不夸张!九十年代,道路变宽了,终于好走了
到了九十年代,道路交通可就眼看着起了变化。“随着改革开放,能看到路面的变化了。很多路都修的很好了,开着车再也不用怕下雨下雪了!”
当时我坐公共汽车上下班。坐在车里,透过车窗,就能感受到小城的变化。道路两边的小平房开始慢慢的拆除,相对的马路也开始拓宽。这一天一天的,从车窗里就能看到视野开阔了,建筑物都变了!”
九十年代至今,交通上天入地 ,出门地铁飞机
从九十年代开始,老百姓的出行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油马路,仿佛突然间就躺在了地上。公交线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1998年以后,交通条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
除了公共汽车,地铁、轻轨、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也日益快捷舒适,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进到车内,滚屏显示车站,空调带来冬暖夏凉。
六十年代末,姑姑去市里上师范学校,坐火车得倒车,这一路上,得倒好几回。而且车速慢得很,单程时间就要3个多小时。“那车里条件也不行啊,车上顶多就有个暖壶,一个电扇!简陋得很!”
七十年代末有一次姑姑去看望同学,也是坐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车上条件虽说有改善,但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你看现在这快线,半个小时就到市里,跟遛弯似的!有的人晚上去市里吃饭,吃完就回来了,这在过去哪有的事情啊!一转眼几十年过来了,谁能想到这交通条件能发展成这样啊!2008年我们全家去北京看奥运,坐的D字头的车啦!真是好,你看那车厢里的条件。多棒啊,要啥有啥!”
火车还嫌不够快?如今,老百姓坐飞机出个门也不算啥新鲜事。几分钟到机场,坐上飞机天南海北转瞬即达。诗里说的“天堑变通途”“千里江陵一日还”搁现在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私人交通:从自行车到私家车
父辈骑着自行车结婚 孩子结婚开上小跑车
1971年,21岁的爸爸结婚了。那天,他和亲戚们骑着8辆8成新的自行车到通县去接妈妈。沿着新近修过的路,一路上由10辆自行车组成的车队成了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每个人看到他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看看。”那时在路上看到8辆自行车,“和别人聊天时,都可以拿这个来炫耀,更不用说用来接新娘子了”。
您可别认为搞来8辆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可是集全村之力才借到的自行车,整个村也就这8辆自行车。在70年代,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肯定是家里有人在城里当工人。
据爸爸回忆,当时因为大爷和姑姑都在城里当工人,他们每人都有一辆自行车,就是两辆车,剩下的车都是和村里人借的。“平时就一直注意观察,看到谁家有自行车就记下来,等到定了日子,头半个月就得挨家挨户地去借,说哪哪天要用车,希望对方把车空出来。结婚头一天晚上,家里人就要挨家挨户去收车了,哪个人骑哪辆车都要记好了,接完亲回来还要检查一下车子的情况,然后再一一还给邻居。”
1992年爸爸的女儿——也就是我结婚时,我可是坐着轿车出嫁的了。“婚车一共8辆,5辆车是普通的夏利,加上2台面包车,头车是一辆凯迪拉克。
90年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想找婚车可以直接到婚庆公司租,那时都得自己想办法。“那时很多人家都跑出租,所以借一辆夏利车还是非常容易的,这样七凑八凑的我们就找到了5辆车,有夏利车,也有面包车。不过在找头车的时候我们还是遇到了问题。头车通常都要好一点,可是我们借来的几辆车档次都差不多,好在当时有亲戚在外事局工作,自告奋勇说帮忙找车,结果就把单位里的凯迪拉克给开来了。”镇里很多人看到这辆车都觉得新鲜,围着车不停地打量。”
建国初期,“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出行基本靠走”,“驴马车”大行其道的出行状况,到如今多条主干道贯穿,各种交通工具并行的一派繁荣景象,出行条件的变迁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几年,公共交通得到飞速发展。如今再也不是建国初期只有一趟公共汽车。现在,公交线路有十余条。加上主干线上的公交车,途经公交线路有30余条,不到十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进站。短时间的公交车辆间隔,让居民们的出行变得不再困难。上世纪70年代人们一窝蜂地挤公共汽车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各种名牌汽车4S店也已经开到了10余家。雪铁龙,起亚、奥迪、别克、斯巴鲁、红旗,从国产到进口,从家用车到商务舱。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现在,拥有私家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我们不难看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行条件的紧张和落后,但是我们也能感觉到,一切都在迅速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