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来源自新浪网)
曾几何时,大学生择业的选择意向都极其趋同,那就是“京沪穗深”。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大城市“机遇”的数量和质量都是无可比拟的,同时也能最大化的实现自身的才能,相比之下,去二三线城市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能力的不足或者知识的欠缺。所以,即使背上“北漂”“蚁族”的名号,也不会在行动上有半点退缩。
而如今的调查似乎在暗示着什么,至少显现出对于大城市的追逐不再像以往那样狂热,或者如调查的结论“大学生开始理性反思‘唯大城市论’的就业观”,并且开始“在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之下回流到二三线城市”,事实可能确实如此,然而原因也是如想当然似的是“大学生理性反思”的结果么?
功利主义说“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自然选择,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甘愿过青灯古佛似的苦行僧生活,社会当中的一切利益和好处都是人所追逐的。这无须考证,事实即是如此。而大城市天生就储备着这一切的条件,财富、机会,甚至是便利的交通、紧张的节奏,或者只有在很远的未来才能预见的好处例如子女读书等等,让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高下立现。所以,大学生迫切想要留在大城市只是追逐利益的正常选择,而被迫的离开恐怕也就不是所谓“理性”的考虑。
毕竟,大城市的资源和好处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让本地人去吃独食,而不允许外来的大学生分一杯羹呢?这显然是不平等的,大城市所有的资源和财富都可以通过行政的手段和经济的诱导加以攫取,为什么就只能让大城市的人们来享用呢?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城市的原住民们,仅仅凭借一纸父母所赐予的户口,就能从小到大享受城市带来的一切,可以分到房子,可以让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可以无所事事做个甩手房东来赚取北漂和蚁族的房租。而辛苦奋斗的大学生们,却只能北漂和蚁族的名头,在城市的夹缝下艰难生存,还要给因为那些生来就是大城市的人们输血,为他们供养。
所以,大学生追逐大城市的梦想,并不是感性支配下的冲动,比起无奈的退出和离去,在大城市坚守可能才是理性的产物。谁不愿意活得更好呢?城市之间的差别和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让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大城市中选择艰辛的留守。而现在的社会态度呢?是贬斥他们的执拗,讽刺他们的身份,抹杀他们的贡献,而如今又在为他们不能坚持而退出选择一种离奇的说法。
其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只要有公平的环境,积极竞争的氛围,不落后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精神,都是值得去寄托理想的,这谁都清楚。但是,现在的城市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而竞争的不公平,视野的差别,当然更加深了城市之间的矛盾。对于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到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他们直观能感受的除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发达,可能还有他们那些同学入学时极低的分数。这些所有的显性和隐形的好处都可以成为他们坚持留守的理由,毕竟,自己就是万分辛苦才挤过那根独木桥,让自己的下一代免去这个痛苦也是奋斗的动力。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大学生不会“偏爱”小城市,不会“理性”改变就业观,因为现在的“不均”不但存在,而且很严重。只要这种不均一天不改,那么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不会理性的选择退却,而只会更艰辛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