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才网站近日关于职场隐私的一项调查显示,逾半数职场人会向同事透露隐私,其中“会向关系很好的同事透露个人隐私”和“对同事很少保留隐私”的分别占54.35%和4.35%,共计58.70%;只有26.63%的职场人士绝对不会向同事透露个人隐私。
如果隐私不幸被泄露,职场人最关注的是单位和同事会怎么看待自己。当“最不愿意被知道的隐私被公之于众,许多同事对您指指点点”时,断然辞职的占16.85%;无所谓和当什么都没发生的,分别占29.89%和13.59%;其余人对此持观望态度,选择找领导和同事交流后再做决定的分别占14.67%和25.00%。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隐私?专家认为,隐私的概念林林总总,仔细分析其外延,无非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个人及家庭的单项资料,如身高、体重、血型、身体缺陷、健康状况、财产收入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等。二是私人活动和关系,如婚姻爱情生活、夫妻关系、求学工作经历和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爱好与信仰活动、未成年时期的犯罪及不光彩历史等。三是私人空间和领域,如住宅隐私、通讯秘密、生活安宁、感情空间秘密。
虽然现代人总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但个人生活中的隐私与工作之间仍然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由于性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人对待隐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随机采访了一些职场人士,根据他们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胸无城府型
人群素描: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特傻,因为他们完全没有防人之心。对身边的人掏心掏肺,把自个儿的来路背景甚至祖宗十八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个案:晓燕是今年刚刚踏入社会的新鲜人。为让她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家人朋友老早就向她面授若干机宜,其中一条就是和同事保持安全距离,不要把自己的私事随便告诉人。这话听着没错,可是晓燕觉得只要自己做人坦荡,没什么不能对别人说的。
有时候聊天,同事也会顺着话题问晓燕一些私人问题,比如爸妈是做什么的、有没有男朋友之类,她都会实话实说。“我觉得人与人相处贵在真诚,老是提防来提防去的,未免活得太累了。”晓燕说,上班以后,跟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要多,所以希望同事之间不只是纯粹的工作关系,还可以是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
点评:单纯不是坏事,但过于单纯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职场人士的许多隐私,或许正被有心人以一种看似淡漠、实则在意的目光关注着。关于你的一切,都可能被哪个口风不严的同事泄露出来,成为攻击自己的利剑。晓燕作为一个职场新人,跟同事之间还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所以虽然口无遮拦也能安全行走于职场。但今后最好还是注意一下,该“见外”时还是要“见外”,以免自己的事业受损。
B.进退有度型
人群素描:跟他们共事,你不会有疏离感,也不会有压迫感。因为他们很清楚,哪些隐私可以和同事分享,而哪些隐私又该加锁。
个案:张伟(化名)的爸爸和他所在单位的主任关系很铁,不过他从来没有在同事面前透露过这个事情。他说,既然自己是靠实力进入这家单位上班的,就没必要让同事知道他和主任的这层关系,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揣测,比如对他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像这类私事,张伟都奉行低调低调再低调的原则。
不过对于不涉及原则问题、敏感问题的私事,张伟还是会大方地拿出来和同事分享。特别是要好的同事之间,秘密就更少了。比如有时候跟女朋友吵架了,他也会找要好的同事出来喝喝酒,倾诉一下。
点评:同事之间就算真的发展成了好朋友,适度保留空间、守住隐私还是必要的。有专家建议,先将个人信息分为共享型、互惠型和私密型。共享型属于信息公开,对所有的同事皆如此;互惠型是可以与普通同事间交换的个人信息;私密型则对亲密朋友才透露。不过每个人对隐私的理解不同,同一种隐私可能被归到不同类型,这还是要自己把握的。
C.守口如瓶型
人群素描:在他们看来,同事就是同事,和朋友无法混为一谈。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向同事透露个人隐私,也不会轻易传播别人的隐私。
个案:阿梅在一家大型民企上班,公司员工众多,但大家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一摊子事,很少有谈私事的时间。这点让她很满意。因为她觉得在职场生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把别人的隐私传来传去,肯定会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
像她们女同事之间,也会谈谈生活话题,但都是些无伤大雅的,比如穿衣购物经。对别人的隐私,阿梅从来不会主动去询问。对方偶而主动说起,她也是左耳进右耳出,绝不让自己成为隐私的“中转站”。“我们公司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大概也是得益于此吧。”
点评:大嘴汉、长舌妇是职场中最让人生厌的,若想树立自己在职场上的良好形象,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于别人的隐私也如此,就算憋在心里痒痒的,也不要让其在办公室中“回炉”。不过对守口如瓶型的人来说,如果个人隐私被泄露,可能比一般人更敏感,甚至作出辞职的冲动之举。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公司更看重你的工作能力,把工作做好仍然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