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2000年~2009年的1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07万增长到610万,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则由90%跌落到65%左右。这意味着,2009年的应届毕业生中,仍有近200万人处于待业状态。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当前一大社会难题。
然而,有职无人的局面也令人深思。今年4月以来,辽宁省为2008届、2009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启动了“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面对这8000个见习岗位,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只有2668人,仅占见习岗位总数的30%左右,空置率逾七成。对此,当地学生大多表示“岗位工资太低”、“希望就业‘一步到位’”、“想先考公务员,考不上再说”,白白错过了难得的就业机会。
某高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就业期望远远高于现实水平: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方向是“公务员”,然而当年该校近3000名毕业生中,通过市级公务员考试的仅百余人;学生期待的薪资标准远远高于该校历年毕业生就业后的平均薪资。当问及毕业后去向时,有1/3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考研或出国的方式延迟就业时间。
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服务,但这些服务大多流于形式,只能解决部分学生“获取工作”的问题,却很难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
高校就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2008年,教育部明文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必选课。
专家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体,从终身职业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行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身价值,从而学会自我定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科学规划。
近十年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各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无论是工作方式还是从业人员素质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工作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北京某所重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毕业后留校的学生,仅有的几个能解答学生问题的老师,还都是从学校各个院系抽调的行政管理人员。该校大四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一年之中,所能够“享受”到的就业服务,也就是参加几场免费的校园招聘会和人手一份的三方协议而已。
至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要做这份工作需要有哪些准备、做了这个工作之后有哪些利弊等,这些原本应该由指导中心给出的信息,却从来没有让学生得到过。
2007年,这所学校某系毕业生因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在毕业前没有获得该专业的一个重要证书,导致一个班30余名学生除继续读研的之外,初次就业率为零!
曾任多家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汪大正先生,将高校的就业指导总结为:“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