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伴着物质充裕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进入职场,面对这样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群体,作为管理者的“80前”们该如何行动呢?
是继续固执己见,让这些小年轻们去适应自己,以捍卫得之不易的权威,还是敞开胸怀,忘记过去的一切,试着去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新的(可能是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还是?
在中国,车辆被要求规规矩矩地停在白线圈定的框框以内,而在很多西方国家,除了白线之内,其余任何地方均可停车。这一内一外的区别,可能正预示着中国的管理者们所必须接受的转变。
“80后员工进入职场,需要管理者提升自己的领导力。”美世咨询高级管理顾问赵溪说。
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华声在线资深副总裁、人力资源专家孙虹钢也深有感触,“前一阵在韩国讲课,发现韩国也有这个问题,跟索尼的一位高管聊,发现日本也有这个问题,台湾省也是这样。这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但这种挑战对在中国内地的管理者可能会变得尤为突出。LG中国的一个总监正纳闷,为什么3年前公司在中国招聘的大学生,现在90%都不在这了?而宝洁则年年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对应员工跳槽比以前快和业务发展的新形势。
“你必须清楚,他(80后员工)不(再)是为你工作的,(而)是为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的,为他自己的成就和在老的时候有很好的养老待遇而工作,既然是为自己工作,如果人家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人家跳槽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孙虹钢反问道。
在长达两个月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刚刚熟悉西方职业化管理系统的中国管理者们而言,应对80后带来的管理挑战,首要的不是思考如何做,而是必须敞开胸怀,重新审视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把本来就没有完全吃透的西方管理教科书扔进垃圾桶,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开始行动。
重新理解忠诚度
建立企业员工伙伴新关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这样描绘“下一个社会中”:为一个组织工作的人员将越来越多不是全职员工,而是兼职、临时人员或者顾问和承包人。种种迹象表明,80后占主流的社会,其特征正越来越接近这里所谓的“下一个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教科书中关于员工忠诚度的篇章首先要被忘掉。由于竞争加剧,商业组织的寿命变得更短。目前,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l2.5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平均生命周期是40~50年,但有62%的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不到5年,能超过20年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只有2%的企业其生命周期能达到50年。同时,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的改善,个人的寿命变得更长,个人的职业生涯正被拉长到40年,甚至更久。
因此,企业不再能要求个人毕生忠诚于某一个商业组织,他们将更加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万科的员工细分研究,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员工的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