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三代人谁是职场的佼佼者?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6-29

上世纪60、70、80年代,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年代,造就了性格迥异的三代人,于是也有了当今职场中关于三代人的是是非非。

上世纪60年代人,后辈们羡慕他们赶上了“早班车”,他们却说,“在跌宕变迁中辛苦万分”;

上世纪70年代人,前辈说是后生可畏,后辈称赞“牛人”辈出,他们却叹,“在夹缝中奋斗充满尴尬”;

上世纪80年代人,年轻、有活力,让职场中坚们感叹不已,但浮躁、脆弱、不担当的指责更不绝于耳,他们抱怨,“没人理解我们的世界”……

关于三代人的职场辩论或者还将继续,而这一场无分对错的讨论,我们只试图寻求一种对话,能够留下一些思考、一些自省就足够了。

60年代人自述:辛苦的一代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多数已年过不惑,他们是介于陈旧和新潮中间的一代人。60年代人常说自己经历过太多职场变迁,吃过“大锅饭”,却又遭遇下岗,继而南下打工,在多变与多元的环境中,肩扛各种责任,压力自然也不小。或许正是因为经历太跌宕,现在的他们更渴求稳定、踏实的生活。

关键词:四十不惑

解读者:黄女士(财务主管,38岁)

我1989年专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做会计。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东莞工作生活了两个月,发现这里的工作节奏明显快于内地,比较适合我的个性,当时也是抱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想法,就辞职过来了。

我们这代人多数都已经40岁上下了,有家庭、有孩子,所以我在事业上会更加力求稳定。但是我从不认为年龄是工作的阻碍,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尤其是做我们财务工作这一行的,年龄有时还会是工作中的优势。我们在精力、活力等方面可能比不过“80年代人”,但我比他们更有社会经验和责任心,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现在知识更新快,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继续充电很重要,像我就报考了财务总监、理财规划师、国际采购师等资格考证。

关键词:辛苦

解读者:邹先生(销售经理,42岁)

我17岁就在针织厂做工人,一个月才20多元工资,上世纪90年代厂里提出跟职工买断工龄,我拿了10000多元就出来了。我开始是跟着熟人学做销售,第一个月只做了一单,边学边做,后来情况才慢慢好转。前几年我学会了电脑打字、办公软件,现在我还在考虑再去考些证书,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有压力,现在公司很多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我现在已经过了40岁,职位还能不能再往上走很难说,除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把握机会。

而且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表面上是维持生活素质,孩子、车子、房子的压力自然不用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康,毕竟岁月不饶人。我们这代人在工作中经历的变化太多了,经常会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

70年代人看他们:令人羡慕的一代人

上世纪60年代的“哥哥姐姐”们,在“70年代”的人看来是十分令他们羡慕的一代人:他们赶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的南下风潮,成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们现在大都成家立业,占据着公司绝大部分经理级以上职位。家庭美满、事业蒸蒸日上,被“70年代人”认为是“60年代”的最大特点,至于“60年代人”所说的压力和困惑,他们认为远远比不上正在奋斗中的自己,而且凭借上世纪60年代人十多年的职场经验和人脉资源,很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这些恰恰是他们目前所欠缺的。

80年代人看他们:没有激情如何继续?

“60年代”在“80年代人”眼中已经是属于父辈的一代人,无论是家里的父母,还是职场的老板,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如同权威的象征,“80年代人”在尊敬和信服的同时,代沟这样的词语同样被提及。

因为“60年代”不会为了一场足球赛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不会一年换两三份工作,但是“80年代人”觉得,工作没有激情又如何可以继续?

70年代人自述:尴尬的一代

一个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这样评价自己:“我们有着太多的双重,在时尚和传统、进取和保守、张扬和稳重之间徘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尝试新鲜的东西,又始终恪守着一些规矩。”

关键词:三十而立 解读者:童先生(公务员,33岁)

我是1973年出生的,今年已经33岁了,在地税部门工作。也许在别人眼中会羡慕我有一份比较稳定收入尚可的工作,可是只有我们这代人才能体会到身上的压力。

古人云“三十而立”,但是一过而立之年,我明显感觉肩上的压力大了很多,我很想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可是在领导眼中,我们还年轻,需要磨炼,我这个尴尬的年纪还不是事业有成的时候,当初毕业时的闯劲也已经消磨,努力工作都是因为肩上的压力太大。在喜欢稳扎稳打的上世纪60年代人眼里,我们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我们是落伍的一代。

对于我们上世纪70年代而言,地位尴尬、无奈太多。读书的时候,苦干实干加蛮干挤进大学后,却发现高考录取率已由10:1变成2:1;好不容易毕业了,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费尽周折捧了个铁饭碗,却发现在激情创业的时代,工薪族实在太可怜。我们上世纪70年代一辈大锅饭的滋味没尝过,福利分房的好事没赶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热潮时个人奋斗的大好机会也错过了,职场上前有“60年代”坐镇,后有“80年代”追赶,在夹缝中求生存啊。

关键词:白骨精 解读者:王小姐(大学教师,29岁)

上课、搞课题研究、写论文、参加比赛、获奖,目前这些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主要内容,记得在一个论文大赛的颁奖晚会现场,当我领着一等奖的奖杯走下讲台时,学院院长开玩笑似的跟我说:“你已经成白骨精了,是我们学院的白领、骨干、精英。”虽然白骨精这个词不太好听,可我心里仍然很高兴。

我们这一代人,如今正处在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的很多年纪相当的朋友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扮演着“白骨精”的角色,经过近十年的奋斗,他们大都有着不错的职业。我的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同他们的接触中感觉“70年代”的很“牛”,其实,我们“70年代”的自己知道,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没做出什么成绩,人们准会认为是我们不够努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希望取得成绩。

有一次学校组织“三下乡”课题调研,经过筛选最后剩下我和另外两个“60年代”的老师,为了这个课题,我带着几个“80年代”的学生走访了十几个很偏远的农村,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60年代人看他们:后生可畏

对“60年代”而言,80年代的新新人类离自己远了些,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这群70年代的职场人。 “60年代”的人如今大多处于事业的上升或是顶峰状态,传统的观点使得他们对工作认真、敬业、负责,而这些经过不断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正受到来自“70年代”人的“挑战”,“我们可以明显得感受到,70年代人对工作的冲劲和对成功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我们当年”,一位“60年代”的人如是说。

80年代人看他们:他们真“牛”

在新新人类眼中,“70年代”可谓牛人辈出。更有不少人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自己的“偶像”。也许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们对他们这个整体都寄予厚望。

“70年代”人的职业也令新新人类羡慕,白领、金领的“70年代”们有足够的money去小资,他们担当起“消费的中流砥柱”的称号。于是,衣服是给“70年代”设计的,房子是给“70年代”盖的,车子是给“70年代”开的,“中产”、“BOBO”、“小资”、“新富”等称号也是给“70年代”准备的……

80年代人自述:自由的一代

上世纪80年代职场人,他们玩着电子宠物,听着张信哲和周杰伦的歌,看着《流星花园》和韩剧,一路走来。他们出生时碰到独生子女生育高峰,上学时赶上高校改革,工作时遭遇大学生就业难,他们初涉职场,甚至还带着稚气。对于这样的群体,无论是职场前辈,还是他们自己,都有话要说。

关键词:不被理解 解读者:徐小姐(职员,22岁)

在学校时就听见社会对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评价是“垮掉的一代”、“没有责任感”、“没有信仰”等,我觉得社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新新人类存在误解。

我是去年大学毕业的,现在珠海一家公司工作,毕业一年多时间,我换了三家公司,去了三个城市。我认为“人往高处走”,有更好的机会和更适合自己的职位为什么还要畏首畏尾不跳槽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职业之路能够“步步高”,而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开放的时代,不安现状、把握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在工作中,我的领导大多是60、70年代的人,我经常能感觉到和他们的“代沟”。有一次领导布置我一项任务,并告诉我该如何去进行,详细到具体的每一个细节,我不太理解他们的做法,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上司认为是“自作聪明”。

对于上世纪80年代职场新人的我们来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求职大军抢企业的就业、职场前辈的“另眼”看待,都让我们练就了很好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工作。

关键词:理想 解读者:徐先生

我是1985年出生的,今年刚从大学毕业,在一家报社做。在高中时,我读过不少中国早期报人为了新闻自由和理想和当局抗争,为民呐喊的书,对他们之中的佼佼者邵飘萍等人也充满了钦佩之情,可以说,我是带着新闻理想考入新闻学院的,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仍然是带着这份最初的执著和热情踏上了工作岗位。

记得有一次我接到一个报料,认为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然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却从这个线索中找到了亮点,做出了一条十分漂亮的稿子,此后就开始有人说我眼高手低了。我觉得挺委屈的,我并不是不想做,而是由于经验能力未够,功力不达。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人眼高手低,有人说我们自视甚高,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有向上冲的劲头,却找不到实现的途径。

一位前辈曾这样对我说:“你们新新人类总是自恃甚高,觉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却忽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们认为只有进入大企业、做领导者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却丝毫不理解从基层做起才是真正的锻炼。”

我觉得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有远大的理想,这理想并不空洞,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梦想总有超出实际的地方,也因此才更有诱惑力。我们敢于直言梦想,十年寒窗苦读,谁不希望梦想早日实现?每个人都曾年轻过,我觉得在理想的道路上狂奔就算是摔个跟头,能爬起来就好。

60年代人看他们:

“代沟”不只一点点

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新新人类,很多上世纪60年代的人会摇头,总是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

对工作,“80年代人”现在所找的只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要做出成就的事业。他们三天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便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单位;6个月没有提升,便怀疑自己受了亏待;一年没有致富,便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前途,踏实和吃苦的精神正是上世纪80年代新新人类所缺乏的。

70年代人看他们:

迷失与年轻无极限

上世纪70年代离80年代的距离不是很远,在很多方面,两代人都有共同点。“70年代人”一方面对新新人类的做法有微词,另方面也羡慕他们的勇敢与年轻。“80年代人”在工作中,稍有不满就走人,稍遇挫折就放弃。他们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往往遇到打击后就陷在失落、迷茫中难以自拔。他们自我标榜不追风流俗,却掀起哈韩、哈日风潮,他们追求个性,但有时分不清个性与耍酷的界限。但是不论如何,年轻无极限,上世纪80年代人可以创造出他们的世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