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毕业四年了,机械,经济法双学位。现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工作。
2001年7月Robin来到上海,在一家大型的国企开始了第一份的工作, Robin是做工艺的,被派到分公司的车间实习,说是增加实践经验,可是没有人管也没有人带他,一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2002年6月,在一次公司内部轮岗中,Robin换了一个岗位,是公司的专利工程师,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作还是很轻松。从那时起Robin常常在网上投简历找工作,有一次连辞职报告都交了,却因为三年合同未到期,要交一大笔违约金,而且还要准备考司法考试和专利代理人考试,所以没能走了。
2004年10月,在终于履行完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和两个考试后,Robin坚决的跳槽了,来到了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当时以为到了外企一切就会不同,工作会紧张而忙碌,起初的2个月也的确是这样,然而好景不长,之后又是漫长而无望的守候期。对于工作,Robin只是不想要这种轻松,他只希望我能每天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让自己过得充实而快乐,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却一直无法实现。
专家分析:让自己有意义而充实的度过每一天是Robin心理追求,也是Robin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期望,在很多国企员工抱着混日子等工资为荣的心态时,Robin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好事,可是困扰Robin的是目前的工作不能给他以成长前行的激情。
追溯到Robin的第一份工作,他和企业之间一签就是三年的合同,在还没有清楚自己个性与职业有多大匹配度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无疑带有很大的风险。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在犯的一个错误。
在转换工作不成后,Robin又进入了一个职业发展误区,就是盲目的学习充电,以为这样可以增加竞争力,结果不但迷失了职业发展的主方向,还分散了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导致样样通,样样松,样样都不精。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Robin没有一个可追求可执行的职业生涯目标,没有一个和自己个性相匹配可以发挥的职业方向,所以,导致他就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激情。
专家支招:解决问题要领:分析自己是前提,找到方向是关键。
" 第一步,找到自己最适合发展的方向。
Robin要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和自我分析及专家咨询来明确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价值观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最想实现的是什么?从而明确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经过工作室的测评分析和专家咨询,发现Robin的经营性比较强,并且十分关注流程,希望能够把一件事情按照程序进行完毕,并且看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他为自己选择的律师、专利代理人等职业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
" 第二步,确立自己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要实现的目标。
此时Robin要结合自身积累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对而言,Robin的技术背景在专利代理行业相对有一定的优势,因此Robin确定了成为专业代理人的近期目标。
专家感悟: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那你通常哪里也去不了!在大海中航行如此,在职业生涯发展上也是如此。在职业发展上,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否则,只能是南辕努力北辙失利的结局。积蓄力量准备向前冲的职业人们,你们的方向是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