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办公室友谊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7-22

脱壳的乌龟、鱼、奶酪、呆头罗伯特……一系列具有市场流行符号的代表物们把办公室勾勒成一个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是生存还是退缩?这样的选择就如同让你不呼吸空气一般毫无意义。以什么姿态闯入“原始森林”去探险呢?据说最好就是“白雪公主”+“福尔摩斯”的形象:前者单纯、容易轻信别人,但总能幸运地化险为夷,在办公室生存首先要具备相信别人的心态,否则日积月累就成了病人;后者则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遇事先在肚子里翻几跟头,不分析个来龙去脉绝不罢休。
一天8小时工作,办公室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核心场所之一,因体制的迥异,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人事关系。曾有媒体对办公室同事关系作了如下盘点:
最容易走向极端的———体制内: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邻居,流动性小,又抬头不见低头见,要么热乎得像一家人,要么老死不相往来。
最如履薄冰的———私企:你的“下司”可能就是老板的“上司”,一个不起眼的同事也不能小瞧,要迅速摸清公司里的各种同事关系网络,把这打理清楚了,也就成功了一半。
最明确的———外企:这里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而是职位。只要职位明确,同事关系自然明确。
最合拍的———诸如网络等新经济公司,员工普遍团结,最突出表现是在下班后,一帮同事还常聚在一起吃饭、泡吧、聊天、交流情感,同事交往几乎完全代替了社会交往。
谈及办公室友谊,似乎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哲学家。只是,总是采访终了才发现,人们的谈话主题早已经从办公室友谊演变成了办公室生存。
有人强调同事相处的关键是门当户对。一定要对等,双方教育背景、价值观要大同小异,而且有所互补,这才有利于编织个人的信息网。
有人精辟地概括——同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是永远把别人当作好人,但却永远记得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好人。
的人否认办公室友谊的存在。既缺少生理联系,也不受经济地位的限制,本来就很脆弱,再放在办公室这种“高压”环境下谈论此情,未免过于奢侈。
在外企做公关的TONY,用这个故事开始他关于办公室友谊的讲述:6年前在国企受到的伤害,只要一想起来他就“气得肝疼”。那情景,就是有人在你身上插把刀子,还使劲地剜几下,然后拔出刀子,再给你擦干伤口。
对办公室里的冷漠,职业测评专家白玲作了这样的分析:去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发现人们“厌恶损失”的现象。和“获得”相比,人们更加害怕“失去”。所以,如果在公司中获得友谊很难的话,人们宁可不去要求,避免付出真情却带来伤害。
生活如同一只三条腿的凳子,除了事业和爱情之外,友谊是其中一个支撑点。只是,在职业生活中,人们要求的很多,可以承受的却不多。友谊似乎成了不得不放弃、也最容易被放弃的一个“需要”。
也有研究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朋友随便的草率态度是我们高度个人主义和科技社会的一部分。或者说,信任感的缺失造成了交流的不通畅,而交流不通畅,便会冷漠彼此。
人力资源专家们更倾向于从管理角度分析。一位企业人事总监认为,如果办公室人际关系紧张,首先应该从公司管理上找原因。“从行话来说,主要是工作设计上存在问题,导致员工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做得不够开心;对企业缺乏认同感;还有企业文化,不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上海的波特曼丽嘉酒店为这种分析提供了正面的注脚。2002年,丽嘉酒店当选为由权威机构评选的“亚洲最佳雇主”。这项评选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员工“人际体验的满意度”。在这家酒店富有想象力的管理之下,人们享受着一种家庭式的和睦关系。
丽嘉酒店的启示是:尽管,办公室友谊是“不可以撒娇的友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从办公室友谊中获得愉悦。
毕竟,面对庞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渴望情感上的补充。办公室某种层面上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办公室里的良好友谊关系不仅仅带来丰富的关系网、更有成效的收益等这些表象层面的利益,更是对我们精神饥渴的内心世界进行的一种拓展,它也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尽管它一直被忽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