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大师”,还是去做“工匠”?这本来不应该是一个职业辅导工作者去讨论的问题。
因为,在职业专家的眼里,成功的标准首先是“适合自己的”。
换句话说,一位应该成为“大师”的人成为了顶级“大师”,与一位应该成为“工匠”的人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匠”,是同等的“成功人生”。
问题是,怎样使一位应该成为“工匠”的人,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
有这样一则故事令人警醒:同样的一些飞机零件,让中国工人组装,能在天上飞行400小时,让俄罗斯工人或日本工人组装,能飞行800小时,而让德国工人组装,则能飞行1200小时!由此看来,同样是“工匠”,也有一个全球化的水准问题。
一名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工匠”,也可以成为一名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师”级“工匠”。
何谓全球化“大师”级眼光
何谓“大师”级眼光?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种水稻,一个农民想到的是,他那一亩三分地怎样养家糊口;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想,如何让水稻增产,从而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
1976~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所以,当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时,袁隆平却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其思维的高度超越了想象的范畴,颠覆了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看法。
这就是大师级人物所具有的全球化大师级眼光。
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要具有大师级的眼光,首先是要改变思维模式。
从根本上完善自己
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不是那些最庞大的物种能存活,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你是一个“适者”吗?由我主编的《职业设计》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的文章。
题目是《大学生应具有全球化的“大师”级眼光》。
文中李开复呼吁,希望新一代中国大学生要从根本上完善自己,具有全球化的“大师”级眼光,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文章举例说,一个成功的软件人才,特别是一个成功的软件企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娴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丰富的管理及商务经验。
这是微软选择和使用人才时的基本依据。
但这只是些基本因素而已,它们并不能确保你成功。
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以及领导才能,还有一些更加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首先,要提高个人基本素质。
这是具备“大师”级眼光的基本条件,包括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学习等方面。
其次,要重视情商。
李开复认为,年轻人要善于与人交流,富有自觉心和同理心。
要能评估自己的情商欠缺在哪儿,然后再听取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挑选合适的目标来培养自己的情商。
最后,要发展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方面的品质。
李开复建议,要读一读管理《从优秀到卓越》一书。
要想在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和个人都保持健康增长,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方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