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80后外来务工人年均换工作0.45次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8-07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部分农村青年现已成了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力量。近日在山西、吉林、上海等地受成长环境和教育水平的影响,“80后”农民工的就业、择业观较之他们的前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来混不只为了赚钱。”因此也就敢“频炒老板的‘鱿鱼’”。

新想法:出来不只为挣钱

庞嘉龙来自陕西延安。一个月前,这位自称是“资深发型师”的小伙从西安跳槽到太原的一家美发店。“太原和西安的工资水平差不多,消费却高出一截,不过我不后悔来这里,”他说,“因为我不是只为挣钱才来这里。”

虽然只有22岁,但庞嘉龙“江湖阅历”却很丰富。初中毕业后,由于没能考上理想中的高中,又不愿子承父业去一家水泥厂帮工——“水泥厂污染严重,会折寿的”——于是他慕名去了大连的一家技校学习“美发”。两年后,他回到西安。之后的4年里,长则一年,短则一月,他不停地在各家美发店跳槽。“自己都记不清到底炒过几个老板的‘鱿鱼’了,”他略带得意地说,“有时是因为‘软环境’不好,比如一些老板、同事人品不好;有时是为了学习不同风格的‘造型艺术’,便于以后更好地发展。相比之下,钱倒是其次。”

庞嘉龙坦言,频繁跳槽对自身发展也不好,因此,这次决定安心在太原发展。“39岁的老板是我的榜样,同样是农村出身的他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现在有车有房,最近还开了一家连锁店。”庞嘉龙不无艳羡地说。

和庞嘉龙一样,来自吉林农安县的薛晓阳也早早地步入了社会,只是两年过去了,他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起初,他跟舅舅南下上海一家工厂当油漆工,但两个月后,由于“受不了油漆味”,就改学了木工。不久,在看见同事被机器切断了手指后,他辞职回到老家。不久前见到他时,他刚辞掉了一份司机的工作,理由是前不久出了场车祸。目前,待业在家的薛晓阳说,以后不会再去干纯体力活,“太苦、太累,而且危险,关键是等我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

高中毕业的薛晓阳说,可能会去上个计算机补习班什么的,挣少点无所谓,但至少得干净点儿、“体面”点儿。

跳槽率是其父辈的5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上世纪80年代生人的数量占到了60%,构成了时下农民工的主体力量。

调查还显示,在“80后”农民工中,只有18.4%的是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其他出来打工的理由有“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或者干脆说“在家没意思”。在“出来挣钱”一项中,7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占到34.9%,50年代的超过50%,60年代的最高,达到76.2%.

与此相反,“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0年代的人仅为0.08次。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

随着日益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中坚力量,“80后”农民工这种不同于老一辈的就业观念,给已经遭遇原材料涨价、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苦恼的用工单位带来了新的困扰。

上海奉贤区一家家具厂的老板叶实富坦言对“80后”农民工“既爱又恨”。他说,和老一代人相比,这些20左右的年轻人精力旺盛,脑子灵活,然而,有时就是因为脑子太活了,不能踏踏实实地干活,一有不顺心的事儿,就跟你闹别扭,提要求,甚至辞职。

叶实富说,一方面,老一辈工人渐渐老去,招收“80后”农民工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他们频繁地流动,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这让我很矛盾”。

而另据有关单位公布的《2006中国农民工供需报告》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都面临严重的农民工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其中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长三角地区尤其突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认为,这与“80后”农民工不愿从事纯体力劳动有很大因果关系,尤其在长三角这样较为发达的地区,能够找到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相对来说素质本身就较高,教育背景也相对好一些,所以有的诉求,寻求更大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管理新思路:“胡萝卜加大棒”已过时

“80后”农民工思维很灵活,思想很活跃,但想法有时不切实际。这是很多企业雇主对“80后”农民工雇员的评价。

长春税务学院经济科研处处长胡岳岷说,“80后”农民工,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基本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尤其是他们来到城市的时候,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容易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这些都使得他们产生了与其父辈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期望,他们渴望创造财富,向往体面的城市生活,有着融入城市、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培生认为,“80后”农民工实际上已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农民工,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个人能力,他们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都相差无几,因此他们通过跳槽来摒弃社会认同度差、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和升值潜力小的工作,而越来越注重工作环境、生活质量乃至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的进步。

马培生同时指出,“80后”农民工跳槽频繁,跟他们自身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浮躁心态也不无关系。注重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追求较高的收入和物质享受,这些都没错,然而过于频繁地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现在各地对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需求高涨,跟现在年轻一代农民工不能脚踏实地地钻研业务也有一定的关系。”胡岳岷指出,用工单位的经营管理思路需要据此作出相应调整,应该改变那种“胡萝卜加大棒”的老一套管理方式。“80后”需要得到尊重和平等的交流,只有当他们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才会更加积极地工作。此外,企业要通过科学、人性的手段引导他们脚踏实地钻研业务,同时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