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公务员不应该经常发牢骚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08-11

《工人日报》讯:“30%的公务员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相当多的男性公务员选择了‘我经常想到要哭!’”这是近日重庆市部分专家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测评法,对几个市级机构分10类、90个选项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工人日报》3月22日)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样的调查结果正确性到底如何,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确实让人觉得不解:公务员本来应该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每年两次的国家公务员招录,报名者趋之若鹜,便可说明。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公务员经常牢骚满腹,甚至还有那么多的男性公务员选择了“我经常想到要哭”呢?

本来,发牢骚是最简单、最方便而又最直截了当的把心中的闷气、哀气、怨气、鸟气以及种种不平之气(有时或许也有浩然正气)慷慨激昂地、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的一种手段。大家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发过牢骚后,容易使心胸舒畅、心情好转。依此看来,实在应该鼓励大家多发牢骚了。中国素来有文人爱发牢骚之说。不知是造物主有意安排,还是无心之过,以致把文人造成“眼高手低”的劣质货色。在文人眼中所见世间一切,大都看不顺眼。诸如,政治上大权独揽啦,经济上贫富不均啦,教育上人才扼杀啦,等等,等等,一切都看不顺眼,一切都感到义愤填膺。不过,文人毕竟是文人,终究改变不了历史,也只能是发发牢骚而已。

在《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有明确的界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稳定的职业,为何还会使30%的公务员经常牢骚满腹,甚至相当多的男性公务员“想到要哭”呢?产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这30%的公务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在我们国家,公务员一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领导干部,一种是非领导干部,也就是一般干部。按照我的理解这30%应该是指的身为一般干部的公务员。应该说,很多公务员都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但是,现实生活,特别是官场的种种藩篱,约束着、限制着公务员们的才智和热情的发挥。在长官意志决定一切的情况下,我们的公务员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与文革前相比,现在公务员队伍里面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对感情,特别是对尊重、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党政机关工作的特点就是服从。绝对服从是公务员的基本功。看到30%的公务员经常想哭,我们或许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三五斗米折腰,转而辞官不作的原因了。

但转念一想,我们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也应该多从自身查找原因。是否是自己的理想定的太高,对中国的政体缺乏一个清醒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自己太“眼高手低”,不屑或不愿意做所谓的“杂事”、“小事”,而叫他们做独当一面的事又做不来?其实,真正压制、打击下属的领导干部毕竟是少数,特别是在今天这样凭实绩用干部的政治氛围下,如果你真有本事,是会得到重用或领导赏识的,换句话说,是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政治舞台的。关键是自己要清楚自己到底有多“重”。如果连自己都认识不清,只是一味地抱怨或“经常想哭”,应该是一种极端无能的表现。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

另外,怨天尤人也不是一个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国家公务员是财政供养的工作人员,他的天职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不应该太在意个人在名利上的得失。当然很多公务员能够走上这个位置,的确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比例为47:1。应该说,被选上的各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正如我们共产党人加入党组织的动机一样,你报考公务员或者做公务员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为谋得一官半职,还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果动机端正了,也就不会为各种纷扰所左右,也就会心胸坦荡。

鉴于此,我们在坚决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等陋习,坚决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同时,作为我们的公务员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要正确认识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善待自己;四是要正确解读自己,发挥聪明才智。要放下“架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民之德,常行为民之事,也就不会或不应该“经常牢骚满腹”或“经常想到要哭”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