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介绍,2009年以来,全国妇联开展了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女大学生普遍求职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她们有三盼:即“盼法律保障”、“盼政策扶持”、“盼社会支持”。(新华社2月17日)
而就在前一天,新华社报道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在京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的研究结果。 蓝皮书表示,教育在缩小男女两性收入差异上发挥了显著作用。有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平均工资的差异逐渐缩小。具体来说,根据2005年的数据,女性工资与男性工资的比值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68%,高中阶段的为76%,大专程度的为80%,大学本科及以上程度的为83%。
这两个研究结果放在一起,就得到另一个尴尬结果:女生们努力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就是到了大学教育阶段,找工作仍旧比男生困难,而且平均薪资只有男大学生的83%。
如果再把这个研究结果,与此前广泛流传的另一个观点——“拯救男生”结合起来,结果就不仅是尴尬,而是令人忧虑了——“拯救男生”这一观点,起源于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对女生有优势,中小学班级里,名列前茅的是女生,高考各地状元中,女生也占据大多数。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新书《拯救男孩》中历数了男孩在学业、心理、体质和社会四个方面面临的危机。并例举一组数据: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女性高出7.18个百分点。有专家据此呼吁,应改革基础教育,注重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不要让男生掉队——在教育中需要拯救的男生,却在就业中被“拯救”,在教育中处于优势的女生,却在就业中被遏制,究竟该拯救男生,还是该拯救女生呢?
专家们分析的,是“可能”存在的教育原因,比如,学校中知识教育偏重、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造成男生女性化、家教中父亲教育过少等等,但可能忽视了就业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教育中占优势的女学生,在就业中占劣势,实现了某种平衡,因为根据控制学原理,就业的劣势反馈到教育中,女生会谨慎地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可是,落到现实之中,这种反馈“失灵”,随教育程度提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回报,让女生虽然面临不平等的就业,却仍然认为只有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重要出路,而对于男生们来说,各个教育层次的就业,均优于女生,是不是成为一种让他们甘于教育掉队,却靠就业来拯救的理由呢?
有关的报道已经揭示部分问题。据报道,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初二辍学潮,其中以男生居多,不少家庭认为,十三四岁的男生,已经具备“足够”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比起继续送他们上学读书,要花大笔投入,而如果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找到的工作,与民工工资相差不大来说,这时辍学“最划算”。而由于女生外出打工,挣钱远低于男生,且父母不太放心,因此得以继续求学。
因此,从就业角度,我们不难看到教育对男女生的不同价值,对于女生,“教育程度提高带来社会地位相对提升,使教育价值更大”;对于男生,“同教育程度中的就业绝对优势,使教育的价值减少”。这种由就业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价值”,并非教育本身的价值,不是形成教育与就业的“互补”,而是造成对教育和就业的双重伤害与彼此遏制——对教育来说,让每个人更加完善的理念,并没有平等的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而且还遭遇某些人群“读书无用”的阻力;而对就业来说,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不平等就业机会、薪资待遇,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就业上的不平等,对女生是伤害,对男生其实也是伤害,低龄辍学者,就是这种伤害的表现(当然,这还与教育本身的回报有关)。
在笔者看来,教育中的“拯救男生”(如果这一说成立的话),需要从就业中的拯救女生开始。要给予女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这是反就业歧视的要求,同时,才能引导男女生形成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中展开平等的竞争。在就业平等的大环境中,教育提高自身的价值回报、针对不同个体提供差别教育,将形成教育与就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