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称,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3月31日《长江日报》)
近年来,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归咎为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陈传德副厅长的言论不过是为这种“时髦”论调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而已。可是,一些大学生“有业不就”,真的是因为就业观念不正确吗?也许未必。
且不说现在很多专业的本科生求职“起价”已经与农民工持平,单是很多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争着去当保安、洗菜工、掏粪工等新闻,就足以充分说明眼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低得不能再低。然而,在此情形下,如果仍有部分毕业生选择“有业不就”,只能说明那个“业”实在是太不值得去“就”了!因此笔者以为,有关部门抱怨大学生“有业不就”,有推卸自己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之嫌。
因为,隐藏在大学生“有业不就”背后的,是就业中的种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首先表现在职业岗位有“肥”有“瘦”。很显然,是职业岗位有“肥”有“瘦”在先,大学生挑肥拣瘦在后。当然,任何一个社会,职业岗位待遇有别都很正常,但这种差距应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类。像前一段时间媒体曾报道的深圳城管起薪7000元还能在上班时间去茶馆休闲,这样的“好”单位谁不想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用工单位工作时间长、工资低、环境差,还缺乏很多基本保障,而且要经常加班。在此情形下,指责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挑肥拣瘦,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业中的不公,还表现为就业在一些地方已经演变成为“拼爹游戏”。“拼爹”,说到底是在“拼”权力背景和经济实力。笔者认为,由于社会上的有权有钱者不占多数,在“有业不就”的大学生中,“拼爹游戏”的输家一定不占少数。因此,面对大学生“有业不就”,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最该反省、最该感到痛心的应该是有些“肥差”在招聘中为何不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而不是抱怨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