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一向是就业领域最让人乐观的群体,但是在多次采访中却发现,热闹后面,不少高职毕业生的求职却面临“无职可求、无职可就”的冷清境地,特征不明显、辨识度不高成高职毕业生求职最大败因。
学生苦恼:与本科生比文凭,与熟工拼技术,没有一项擅长
老师解惑:与本科生拼技术,与熟工比文凭,理论实践俱备
这几日,湖南各大高职院校校园招聘一场接一场,渐入高潮,“高职毕业生”一向是就业领域最让人乐观的群体,据麦可思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部分高职高专专业当前的签约率高于本科。但是在多次采访中却发现,热闹后面,不少高职毕业生的求职却面临“无职可求、无职可就”的冷清境地,特征不明显、辨识度不高成高职毕业生求职最大败因。
“夹缝”心态影响判断
“与本科生拼文凭,与熟练工人拼技术,我们没有一项擅长。”上周末,在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的招聘会现场,网络维护专业的王炜很沮丧地跟说。他已经找了十几家单位,但是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王炜的求职心态不是特例。自认位置“夹缝”,成了不少高职毕业生求职时一大心病,甚至因此影响了求职信心。学计算机网络的高职毕业生网友“亚澈儿”在前程无忧“象牙塔内”发帖“高职生VS本科毕业生”,比较自己与本科毕业生的优劣后忧心忡忡地表示:“我怎么也看不出来跟本科生相比,我强到哪去?”
“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多了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与一般工人相比,高职生又多了系统理论学习,后劲足。”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赵处长表示,产生这样的自卑心态是源于高职生对自己“既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又有必要的动手实践”的职业特征和价值没有清楚认识,“高职生为什么很受企业青睐,就是因为学生‘用得上,留得住’,动手能力强,是企业生产线上骨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超强但“软能力”匮乏
网络对校园“贫二代”一词普遍定义为“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的大学毕业生,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多抱担忧的态度。在采访中发现,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贫二代”现象在求职中表现的缺点和不足更加明显。
据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因为高职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在求学过程中关注重点一直落在就业“硬能力”的准备上,而忽视了其他“软能力”的储备,以致人文教育欠缺和沟通能力差成求职硬伤。
张丹是长沙一所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由于家庭贫困,除了在校学习,她的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打工赚学费和生活费上。她说,虽然学校也有一些社团活动,但是她总觉得是浪费时间,从没参加过,除了专业书,其他人文作品很少涉猎。而“软能力”的缺失,却让专业优秀的她最近在求职中败走麦城。“在一家外企的面试中,主考官要求我翻译一首古诗,我一下子就蒙了,不懂意思,翻译自然结结巴巴,最后被淘汰了。”张丹说。
一般来说,高职毕业后去向一半以上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且有些行业的岗位调动频繁,因此高职生的沟通能力成为企业最重视的素质。麦可思全国性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据调查,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高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和学习方法。
“对服务业而言,员工都必须从基层做起,我们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员工,但是过于木讷,沟通能力差的,肯定会被企业拒绝。”冰火楼人事部经理张晓玲表示。
“金牌蓝领”难道不够体面?
“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寒流’,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这是最近很多媒体的报道主流声音。“‘香饽饽’是对工科男生而言,对我们文科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困难依然很明显。”即使就读于就业率非常高的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小李同学跟坦言,她的求职路不知道会有多长。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李淮颖表示,现在有些高职生就业难度大,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岗位定位不精准,看似是“万金油”,什么岗位都可以干,却什么岗位都不紧缺。另外,家长态度对高职生就业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从基层做起,一个月虽然只有几百块钱,但是积累了经验,获得了上升资本,待遇也比实习要强得多,有何不可?”作为在高职就业指导一线工作的老师,李淮颖对家庭态度对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颇感头痛。“有些工作,家长用老观念看待,认为工资待遇不高,看似‘不体面’,宁愿养着孩子让他在家待着。其实,高职培养的就是‘金牌蓝领’,在各个普通的岗位干得出色,也是成功。”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曾意,考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师”、“LINUX管理师”,专业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也遇到了就业瓶颈。面对现实,曾意说,她只能一步步妥协,实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文艺类工作也可以考虑。在求职困难的高职人群中,是选择眼前利益随便择业还是眼望长期发展找专业对口的岗位,仍是摆在高职生面前的抉择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