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功地完成由“不完全的人”到社会人、企业人的转化,成为一个人才,其间还须留意几个陷阱。这些陷阱上面盖上了或大众原则或历史传奇的自然植被,一旦完全踏进去,就算是能不留后遗症地爬出来,也会错过了众多的机会。
陷阱一:盲目地进行专业定位
过早地进行专业定位、自己给自己定位的现象真是不少,表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上,就是把文理分家:这孩子看来物理不行,我孩子不是学物理、学数学的料,让他学习文科吧,这种观念又被直接传输给孩子们,他们也会在这些方面彻底失去信心,以后不再碰它,造成对理科或文科的绝缘。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学工的不理文,学文的不理工:我是学工的,我文不行;的人说我是学文的,我理不行。例如,我们搞财务的,一面对成本核算头都大了,一面马上就说材料、工时、工艺、能源等这些问题他解决不了,他为什么解决不了啊?他不是学设计的,不是搞设备的,不是搞工艺的,所以解决不了,所以躲得远远的……
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这样自己盲目定位什么方面行,什么方面不行,会给自己心理上画了界限,人为地制造了障碍。因为在心理上有一个借口——“我是学文的,这些工我根本不懂,我不是搞管理的,我是学会计的,我对材料成本不懂,我对化学品不懂……”所以永远有理由不去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视而不见,或者只能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摧残我们学习的信心,限制我们的视野,阻碍我们的发展。这对我们的成才是不利的,因为实际工作、生活当中,文理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分,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多专多能,最优秀的都是复合型人才。
就像大象的小时候,给它拴上一根绳子,等小象长成大象,它有能力挣脱绳子的约束时,它也不会去做,这是扼杀本性,扼杀信心。
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早早地给自己定位“我是学管理的”,更是极其不妥的。
皇明太阳能培训学校在专业设计上有一个雷区,热水器制造、工艺、大型工程的设计、安装监理、售后等,都可以考虑进去,就是不能加管理专业。因为只有学技术的人,干好了、弄通了技术,然后再去学管理,才真正会管理。可以从我们公司的高管比例看“专业出身”,学管理、销售专业的能到高层的根本没有。
年轻学生一套上“我是学管理的”外衣,会使他们有心理暗示“我是搞管理的”,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让他们飘在天上——我是搞管理的,怎么让我干活啊,怎么让我画图啊,怎么让我设计啊,怎么让我搞实验啊,怎么让我干这些事啊。他心理上就会愤愤不平,根本定不下心来,就像百爪挠心似的。这个管理定位是绝对不行的,反而把他们推进了“管理火坑”。
我对学校高管们说:怎么培养他们?就是要他们学太阳能工程技术专业、学热水器制造专业、学太阳能建筑专业等,从设计制造、工艺检测到标准、设备改进。例如,将来你是负责真空管设备,不能只懂真空管设备,还要知晓真空管生产制造,真空管技术,这需要全方位的培训。这样他学完了以后,再教他们一些管理知识就行,千万别给他定格“管理”。
陷阱二:择业必须先“恋爱”后“结婚”
现在很多大学生,经常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然后就抱怨,生不逢时,没有伯乐;人家有多幸运,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我找不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它涉及到一种心态。如果选择逃避甚至抱怨,那么除了郁闷之外还是郁闷,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我们正视它,坦然面对它,甚至保持积极的态度处理它,结果也会朝着积极的一面转换。
我朋友的一个孩子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可是他看了校园之后,不想去了。原因是那儿看上去比较荒凉,他说他的梦想在北京的清华,在上海的复旦。我很理解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本来文科非常好,可他受我的影响,想做一名企业家,也是我的原因,使他选择了石油大学。我就劝他说,这个大学的前身实际上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的,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又劝说他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去北京,去上海。但这些话对他来说都很苍白。最后我抓住他想做一名企业家的梦想,告诉他,只要有目标,就能抵达梦想的地方,而且很多梦想现在看起来被搁浅了,说不定在某一天,通过实现其他梦想你又会把它连带实现了。再说如果你不去了解它,你又怎么知道喜欢或者不喜欢它。
像我朋友的孩子一样,很多人都遭遇过“拉郎配”——被安排做一项自己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而且因为各种原因,又不得不做,这时候怎么办?我有一个方法:先“结婚”后“恋爱”。能先“恋爱”后“结婚”固然很好,但现在“结婚”了,只能爱上它,这也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我们择业时,刻意追求“必须”先“恋爱”后“结婚”,没有“恋爱”,就不“结婚”,那么我想,这样的观念弄不好就是陷阱了。
在我事业的很多转折上,我都顺其自然地先“结婚”后“恋爱”,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的时候是交给了时代,能做的是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地抓住社会给予的机会。
我从小就热爱知识,喜欢读书。然而十年文革,我的学业中断了,我先当了临时工,后又成了机械厂的一名铣工。但无论是临时工还是车间工人,我都是万分地珍惜机会,也热爱着工作。在我们那个年代,“干一行,爱一行”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1977年冬天,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国家给了我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次年春天我收到来自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说悲喜交加,高兴的是我考上了大学,失落的是华东石油学院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上海交大,我的爱好是电子系。但当时我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委屈与抱怨,更没有觉得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有多么地不如意。当时认为能上学,能上大学已经非常难得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那时像我这样被“拉郎配”的学生很多,但大家有的只是感激,因为之前没有机会上学,突然给了一个,都如获珍宝般地珍惜。但也正是在那比现在农村都荒凉的华东石油学院,在我不喜欢的石油领域,埋下了我太阳能的梦想。大学期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外语,学习文艺等。这些知识无论是对今后的工作还是创业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我自然就被分配到石油系统工作,工作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一干就是十几年。记得第一年到井场实习,生活很枯燥,井场在野外,只有活动室,没有学习的地方。工人们大都一有空就打牌喝酒,根本没有学习环境,我经常都是自己一个人跑出去看专业书,也经常一个螺丝钉,一根链条,一个轴承,一点点地去研究。这对很多人来讲是枯燥的,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枯燥,这是我的专业、我的未来,我要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必须做这些工作。虽然后来我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太阳能,???到我37岁辞职创业时,在石油钻井钻探设备研究系统内,我已是小有名气的专家了。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时刻准备的人,也就是那些前期投入很多的人。不少人看我在某一段时间内主动出击,但这都是我多少年“守株待兔”的结果,因为有实力才能够主动出击。
如果说最初我对被“拉郎配”的学校和工作没有想法,无奈是主要原因,但十多年(上学的4年,工作的数年)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献给了石油,这已是生命的历程,能不爱吗?而且跟婚姻还不一样的是,工作只要付出,或多或少肯定会有回报,没有感情到最后也该有感情了。
陷阱三:企业应该“唯才是举”
有一个论调:在一个团队里,尤其是正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用人时,不妨学学曹操的用人原则:唯才是举。我的回答是:什么是才?有雕虫小技是才?有点儿老经验是才?不是的。真正的国家和企业栋梁之材必定是爱国爱企,认同企业的理想、价值观、以企业的使命为己任,在这个框架下无知可以有知,无能可以有能,无术可以有术。反过来,有能者不认同,将企业引向相反的方向,能力越大危害越大,这人是万万不能用的。
我坚决反对《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招降纳叛的选才、用才方法,一方面《三国演义》的作者观点和我的不同,我判断依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可能不考虑德才兼备。此外,现代企业发展绝不同于古代的群雄争霸,一个现代化企业的队伍建设之道,有它极强的现代管理艺术色彩,他必定是在企业最高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一套完整的培训、选拔体系和程序完成的,不顾品德的“唯才是举”已经害了中国一大批企业,希望这个观念不要再害人了。
就个人来说,“唯才是举”观对其成才也是有危害的。因为“唯才”,往往把时间、精力全放在知识、能力的积累上,容易忽略“德”的自我培养。责任感、自豪感、崇高理想观等“德”的内容,即使对现代企业人,也还是一个思想法宝,仍然不容忽视;认识不到“德”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去、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陷阱四:千里马需要伯乐
社会上各单位总有不少人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大材小用”;总是抱怨“为什么遇不到伯乐”、“为什么总是时运不济”。在旧时代也许等伯乐上门是一种无奈,但在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等待有一天被伯乐发现的想法,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才成长和供应规律的,是远远落后于形势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哪个行当、哪种门类的人才。任何人在进入一个行业之前(哪怕你大学学的是这个专业),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他顶多是个人才毛坯,要经过培训、实践历练,同时经过自觉自发地自我学习和开发,才能逐渐成才。成才对于个人是一个学习、实践、成长的过程,对于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是一个培养、锻炼有潜力的人才毛坯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讲,优秀的现代企业除了用严格的考试审评程序,招聘部分岗位急需而社会上已有的专业人才(这些已有人才也是在优秀企业,从人才毛坯逐渐成长而成的)以外,多数情况下,不用伯乐相马的方法去相“人才”找“人才”,而是在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下,从受过一定社会教育的人才坯子中,用竞争和激励机制,自产自用大批量人才,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没有这些机制和环境,即使你是博士,也不是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再好的材料最多也只能算作未经雕琢的璞玉。
企业对于人才的恒定标准,想像与现实是有天壤之别的。有一些人上过大学(有的甚至是名牌大学),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以为自然就是人才了,这是严重的认知谬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有责任心,愿意务实做事,要求人才不断学习,增加知识提高技能,人才要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宽容之心、仁爱之心,有团队协作精神,关键是要有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忍受不公平待遇的心胸。
大家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上,有上述优点的人才,一般企业是不会白白浪费的,不仅周围同仁的口碑永在,在引入了竞争机制的企业,这样的人才也会很快脱颖而出。即使在内部竞争机制不健全的企业里,金子也总能闪光的,能自己创造利于发展的空间。
所以一个自认为没有被发现、不被重用的“人才”,需要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这是一个自我成就自我的最好时代,我们应摆脱对“伯乐”的依赖心理,不能只是等待,等待只会使人失去机会。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扎实练功,苦心地积累,耐心地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