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大学生就业步入寒冬――"订单" ...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1-10-24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我们现在是‘海投’简历,就是不分专业、不限地区、不问薪水。即便如此,同学们收到用人单位回复的还是寥寥无几。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我只有继续读博,好躲过当前的就业难关。”2009年就要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向青说。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就业步入了“寒冬”!

又是一年毕业时,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学生们上演着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就业悲喜剧。

在被人们自诩为大学生就业寒冬的2008年,却意外了解到,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08年毕业生,截至2008年9月1日就百分百实现了初次就业。2005年-2007年,该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45%。

北京市法院系统目前有1000多名聘用合同制书记员,其中960多名来自该学院。如今,在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及北京、深圳、成都的各级人民法院等部门都可以看到该院毕业生的身影。

同为就业,却出现两种不同的情景,一边是寒风刺骨的“寒冬”,一边却是暖意融融的“春天”。

大学生就业步入“寒冬”

为什么在博士硕士就业也困难的当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却能顺利找到工作?去年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开幕。会上传递出信息,2009年最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

在同一天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上,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司长徐林表示,目前经济下行面临最大的压力是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2008年末,一向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微妙变化,其中一个明显标志:在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谋生的部分农民工提前踏上了返乡之路。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2009年全国还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去年12月1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我们现在是‘海投’简历,就是不分专业、不限地区、不问薪水。即便如此,同学们收到用人单位回复的还是寥寥无几。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我只有继续读博,好躲过当前的就业难关。”2009年就要毕业的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向青说。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就业步入了“寒冬”。

产学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年年难?

人们一直在追问,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年年难?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什么新鲜命题。仔细推究可以发现,伴随着1999年高校的扩招,这个命题就产生了。

经过10年扩招,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扩招前的8%迅速达到24%,不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一的业绩。其中,尤其得到了长足发展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院校数还是招生数,如今高职院都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伴随扩招而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这种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渗透着内涵发展的缺失。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能胜任起点职位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专家们称之为结构性失衡的就业难。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在他看来,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教育中就业训练不足造成的。

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上都与最起点职位的要求水平有10%到15%的差距。

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以就业为读书目的;占大学毕业生一半以上的高职、专科学生更是以就业为惟一出路。王伯庆认为,不管是精英学校,还是高职院培养技工人员,都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解决大学生就业年年难问题,大学教育就要以就业为导向。”王伯庆指出,这是大学教育购买者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高职院试水“订单”式培养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从2000年起试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连年递增,目前在校生总数近5000人。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高职院发展过程中产学脱节的瓶颈问题。此外,也还面临着一般理工高职院没有的难题。

困境之下,如何破题?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景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院确实狠下了一番功夫来研究。很快学院就意识到,办政法类高职教育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在找准定位之后,他们也就找到了独特的办学方向,即“依托政法、融入政法、服务政法”,重点培养“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从事法律辅助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基础法律实务人才。

定位有了、方向也有了,可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结合?又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的突破?为此,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创新了“订单”式培养。

“六个一”是指院级重点专业必须要有:一个订单;一个以行业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为主体的指导委员会;一个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结合的教学计划方案;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以及一个与用人单位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和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据介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交给兼职教师讲授。该院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比例达到了五五开。

实践中,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深入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他们的人才引进计划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的制定。并结合他们的需要和反馈,在学院内设置和调整专业,甚至重构教学计划。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充分发挥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给他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张景荪表示,目前该校的三个重点示范专业———法律文秘专业、安全保卫专业以及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都实现了“六个一工程”。

以法律文秘专业为例,学院对该专业课程进行了“课证融合”的教学内容改革,组织高职教育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将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速录等级证书和秘书资格证书的获取上。

张景荪说:“学院从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要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满足职业能力需要,不做学科式的分割研究,而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毕业前真正做到至少获得一本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毕业生比率达80%。”将职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获得学历??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此外,学院还引进了案例教学,在学校里设置了模拟法庭,将庭审实录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资源整合,如今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拥有了自己的案例库。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逐渐形成了“三合一”书记员人才品牌优势,即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司法秘书实务为重点,以庭审速录技能为突破口。

对此,该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黄靖有着深刻体会。正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实习的黄靖,在短短时间内很快就熟悉了书记员的全部工作,并得到信任有了独自承担庭审记录的经历。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在着力构建内涵发展道路的同时,也把学生就业工作当作重点工程来抓。从学生入学伊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就相应开设。并且学院还建立了院、处级领导干部联系教学班制度,出台了就业推荐管理办法,明确全院各部门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责,奖惩分明。该校学生从走进校门到毕业离校,始终得到相关的就业指导。得益于平日里的这些就业指导,2009年就要毕业的该院安全保卫专业二年级学生宋涛和黄姗姗均表示,他们已经有了明确意向的就业单位。

连续两三年来,国家不少部委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单独组织了招聘工作。

2008年9月,经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市首批高职示范校之一进行建设。

实践证明,高职院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就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一条长期而又必须走下去的路,但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