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4月27日报道,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的春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节节下跌,有人甚至表示可以接受“零薪水”。
人才的供需一直是一对的矛盾,其中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占了相当的比例。一方面人才需求单位提供就业机会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生源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却仍然居高不下,高不成低不就,两者的磨合一直在艰辛地进行着。
上海应届毕业生薪酬期望值的下降,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调整心态与摆正定位的结果,有利于毕业生们更好地找到工作、找对工作。这次招聘会上出现的“零薪水”现象,相信是求职者的一种自我挑战的做法。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考究,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零薪水”是饮鸩止渴,扰乱了正常的人才市场秩序。应届毕业生们都站在求职的同一起跑线上,“零薪水”求职者的出现,使之较“非零薪水”求职者更具有优势,从而使这一起跑线不再是同一水平,因而容易引起就业矛盾的激化,并形成恶性循环。毫无疑问,“零薪水”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恶意竞争,类似于商界的价格战,这种现象的发展,最终将导致应届毕业生们的一同惨败。
“零薪水”是杀鸡取蛋,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容易,国家、社会资源的投入,家庭的经济投资,还有许多隐性成本。“零薪水”的出现,对在读大学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产生“书读得好,不如运气好”等“读书无用”的消极论调,并促使部分家庭一旦找到一份工作,便让孩子过早地结束学习生涯,投入到工作中,这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相当不利。
“零薪水”是自欺欺人,容易使求职者产生消极阴影。毕业生们刚接受“零薪水”或许是自信的表现,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名堂,而后再要求薪水。但是“零薪水”能够“零”多久?半年?一年?毕竟居高不下的物价、日益剧增的生活压力容不得毕业生们的作秀。日子一久,便会滋生消极怠工情绪,对单位不利,对求职者本人也不利。
“零薪水”是海市蜃楼,不利于和谐经济社会的建设。恶性竞争使得应届毕业生懂得了不择手段、哗众取宠,他们的饥不择食、尔虞我诈又使企业坐收渔利,有了工作之后的新职员又开始琢磨如何尽快获得工薪。人才的供求平衡被打破,正常的工酬平衡被践踏,良好的职业道德被沾污,新的纠纷、新的不安定因素在缓慢酝酿,劳资双方将逐渐出现新的矛盾,这将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零薪水”现象可以看出现在应届毕业生正在调整心态,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人才真的供过于求吗?不是!很多企业还是无法招到高素质人才,大量职员的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所谓“零薪水”,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一种畸形的现代就业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