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是学语言的,这是我最长的一块‘板’,但是我们公司来中国是做国际贸易的,经济方面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缺少的‘板’,我必须把这几块‘板’补全,才能装的‘水’。”赵洁是上海某俄罗斯企业的员工,工作才一年多就发现了自己的“致命伤”。她说:“实际工作中碰到的经济问题太多、太复杂了,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有时候还真的无从下手。读MBA可以在短时间内帮我把市场、人事、财务等这几块我缺少的‘板’补全,哪怕不是很‘长’,起码可以‘装水’。”
在日前举行的MBA全球巡展上海站的活动现场,拎着手提袋的白领丽人、夹着公文包的职场精英,背着书包的大学生……各种怀着职业梦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早早地排起了长龙,对MBA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若干年前,MBA突然之间在中国热了起来,甚至创造了一个个商业领袖的“神话”,于是人们趋之若鹜,渴望让自己“脱胎换骨”。可是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甚至产生置疑: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怎么可能得到质的突破?
但是,看看MBA活动现场的火爆场面,“MBA无用论”不攻自破。未来职场精英们仍然相信:MBA是实现职场梦想的一条捷径。
补全“短板”的良方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它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在于它最短的那块板。
“我在大学是学语言的,这是我最长的一块‘板’,但是我们公司来中国是做国际贸易的,经济方面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缺少的‘板’,我必须把这几块‘板’补全,才能装的‘水’。”赵洁是上海某俄罗斯企业的员工,工作才一年多就发现了自己的“致命伤”。她说:“实际工作中碰到的经济问题太多、太复杂了,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有时候还真的无从下手。读MBA可以在短时间内帮我把市场、人事、财务等这几块我缺少的‘板’补全,哪怕不是很‘长’,起码可以‘装水’。”
打破“瓶颈”的利器
上海某法资企业的亚洲区销售主管王海巍,在职场沉浮已经10年。作为中层管理者,他意识到,他已经陷入了职业“瓶颈”,因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不是外国人就是香港人,在屈指可数的中国高管中,特殊的才能和背景(如MBA)是他们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
不久前,王海巍拿到了西班牙IE(InstitutodeEmpresa)商学院的Alsa奖学金,即将去异乡“追梦”。他坦言:“我并不期望通过短短一年时间就使自己的素质从A级别马上提升到A++级别,这是不现实的。我只是希望能够通过MBA的学习,改善我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这有助我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做出判断。”他相信,MBA将成为他打破职业“瓶颈”的一把利器。
编织“人网”的契机
MBA是未来职场精英的“聚会”。顶尖的商学院里,不光有顶尖的教授,还有顶尖的学生。天南地北的同学组成个巨大的人际网络,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际关系和国际视野是很重要的。”在上海某美资企业负责IT项目开发管理的韩�表示,读MBA除了向教授学习之外,同学间分享的经历也值得借鉴。同时,在MBA课程的团队合作项目和俱乐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同学间的友谊,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相对于知识来说,可能人更重要,因为现在的知识可能五六年后就会被淘汰;相对于教授来说,可能同学更重要,因为每一个同学都可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
高额“回报”的投资
“去国外读MBA大概需要学费20万,可是读完回来工作年薪10万。两年就可以‘回本’,你说划不划算?”东华大学二年级的余翔同学给算了这样一笔账。
虽然才念大二,余翔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大学毕业后就去国外念MBA的打算,但苦于大多数商学院在入学条件中对工作经验有明确要求。在这次MBA巡展中,沃顿(Wharton)商学院表示,如果其他方面足够优秀,工作经验4年以上的要求有可能适当“松动”。对此消息,余翔显得格外高兴,他说如果毕业后直接读MBA,他一定可以花比别人少的时间获得一个高的职业起点,这样他读MBA的投资就达到最大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