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即将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四年的大学生活为他们构造了坚实的知识结构,也打造了他们由内而外的“狂傲”。
然而,社会并不像学校那么简单,你学历再高、再有名校名系的背景,人家也未必买账。
小李大学毕业时适逢沪上一着名媒体招人,看看招聘的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最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想想自己的条件:上海名校中文系公认的才女,系学生会宣传部长,组织过不少大型活动,还在一家期刊社做了近两年的兼职,作品也发表了不少,她觉得这次招聘简直就像是专门为她准备的。当她通过初试,怀着“舍我其谁”的豪气去面试时,考场外的情形却让她倒吸一口凉气:来参加这场录取率为10:1面试的应聘者们个个都非等闲之辈,有新闻系研究生,有新闻作品十分丰厚的资深,在这些人中,小李感到自己的“狂气”是多么可笑。
个性独立,拒绝合作
当今的大学生在家里都是备受呵护的独苗,言谈举止间露出年少轻狂,可一到了社会上就显得格格不入。说得时尚一些是“前卫”、“有个性”,其实是自以为是,不堪一击。
自信而内向的小王在大学毕业之前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从幼儿园到上大学都是班里的“尖子”,父母在学习上几乎没怎么操心,他就顺顺当当地大学毕业,进入到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刚走入社会的小王依然自信自己是最棒的,当他看到领导将一些比较重要的设计交给他认为不如自己的同事时便感到心理很不平衡,对同事做出的设计总是不以为然,对其中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冷嘲热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时间一长,同事们对他意见很大,老总只好请他另谋高就。
心直口快,嘴无遮拦
“祸从口出”的古训是没错的,尤其是办公室这样的弹丸之地。
闲聊归闲聊,有些事情却是尽量忌口,比如涉及到上司的隐私、公司正在酝酿的新决策、人事调动等等,私底下交流一下也无妨,但新人们总是口无遮拦地在大庭广众面前高谈阔论,一不小心就跨越了限度。
梁子毕业时被系里推荐到某机关秘书处,和领导们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些。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议他也可以参加,消息比较灵通。
应该说,梁子对于重要会议不能随便泄露的纪律还是知道的,但在同来的新人们羡慕的目光和吹捧中,梁子把持不住了。加上对于一些事件“内幕”,年轻气盛的他很有看法,真是不吐不快,于是,同事们经常听到年轻的梁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3年后,不得重用的梁子郁郁寡欢地辞职了。
频频跳槽,朝三暮四
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海涛在毕业2周年的那天,选择了第5次跳槽,他苦笑着称自己是“跳槽专业户”。第一次跳槽是他在一个中学当了3个月的老师后,他觉得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局限在三尺讲台和作业本之中,是浪费生命,于是豪情万丈地背上行囊去省城闯天下。他觉得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尺一个是有没有钱,一个是有没有权,自己没有后台,“权”是别想了,那就在“钱”上下工夫。他做过保险、代理过小食品、在超市做过柜台经理,每一次跳槽他都坚信自己离目标更近了,但当今天检点行囊,他发现自己除了一身疲惫,依然两手空空。他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哪怕薪水少一点。
能说会道,说比做多
年轻人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而理想化,以至于碰了壁还莫名其妙。
在此告诫那些新人:拥有激情是好的,只是在说话之前要先想想,如果有50%的把握,那就说吧,剩下的50%用你的激情与努力去实践。
学建筑设计的小童和班里的3个同学去建筑设计院实习。
刚开始上班,领导把为一家客户做的设计方案给他们看,想听听他们的思路。小童和他的同学倒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历数中外古今着名建筑,与之相比较提出很多建议。领导最后让他们修改一下原方案,大家信心十足地接了下来。不料实践中才知道,自己那些建议根本实现不了,只好灰头土脸地把设计方案原封不动交了上去。